跨越式邁入低碳時代

隨著《聯合國氣候框架協定》、《巴厘島路線圖》等檔案的簽署,備受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氣候成為各國關住的焦點,低碳經濟這一新名詞也應運而生,火爆一時!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的基礎上的經濟模式,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影響,實現人為經濟活動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減緩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覆雜變化的影響,以免臭氧層出現更大範圍的空洞,也減少紫外線對生物的直接照射。低碳經濟既是針對解決能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等所占能源結構的比重,又是對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重大轉變。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見諸於政府檔案是在XX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新低碳經濟》,充分意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其背景是英國能源正走向主要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到2024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

工業時代,人類文明高度發展,但同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氣候異常等重大問題又接踵而來,制約著發展,全球氣候變化無論是g20峰會還是兩方會晤,都成為各國領導人所關心與深入探討,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的主要議題之一,長期以來備受媒體關注。低碳經濟正是在所謂的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提出的,各國都致力於謀求走出一條摒棄從工業革命到上世紀的傳統的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套用人類目前所掌握及正在研究的新技術,通過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方式的轉變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國際社會紛紛橫加指責中國這個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加快邁入工業化的同時,日益成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國,給全球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影響,帶來深重災難。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歐美各國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不合理的將份額巨大的減排任務加之我國身上,試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設定瓶頸,制約我國的崛起,限制我們的發展空間,介於我國在氣候大會的表現,各國也強烈指責我國變得越來越強硬。

同期歐美已開發國家正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技術革新,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能源結構、產業鏈等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獲得專利,瓜分超額利潤。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悄然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時代要求各國所必須選擇的發展模式,也是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在全球已悄然打響。如歐巴馬上任後就在國內積極推動氣候立法,令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歐盟提出要在XX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於環保項目和相關就業,支持綠色產業,保持其在綠色技術領域世界領先地位。日本則制定了“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國在兩次工業革命上大大落後,信息技術起步也晚,介於我國在新能源等方面部分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要藉機縮小差距。

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確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且地區差異極大,作為處於工業化初期的我國,仍主要是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走的仍主要是一條以拚命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吃祖宗飯,斷子孫糧”,謀求經濟高速持續增長的歐美工業化時期的老路,也是一條先污染後治理,先粗放後集約,過度堅持認為一切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的問題的路子。很多企業並沒在生產階段狠抓污染排放問題,未能將廢物充分利用,形成一個完整的低污染、低排放的循環持續的工業體系。

我國正處於跨步邁入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全面小康和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的經濟目標,在現階段技術條件下,不能為了迎合國際社會減排任務而主動限制自身發展,承擔過重的已開發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這正好陷入已開發國家提前設下的驚天大圈套之中,也與中長期國家經濟發展規劃背道而馳,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排具有一致性的角度上,謀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減排任務的雙贏。

在三產中,工業是我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這也就決定了能源主要耗費在工業上,同時意味著要在工業這個大市場上尋找節能減排的巨大空間和技術可能性。而工業總體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後,這又加重了碳排放。據統計93~XX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耗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約70%。近年來單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但不意味著碳排放總量已處於下跌態勢,其仍處於上升階段,只是增速放緩放平。

從我國能源結構看,我國“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能源結構總體趨於合理,可供替換的天然氣和石油有限,造成以火力發電為主的現實。電力中,水電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卻在77%左右高位運行。另據計算每燃一噸煤產生4.12噸co2,比石油天然氣多30%和70%,且優質的褐煤等不僅少,開採難度也大,遠離經濟發達地區,資源分布不合理也帶來困難,造成了如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

此外,我國整體科技水平落後,相關人才匱乏,許多企業還未能與高校和人才掛鈎,形成定點幫扶與攻關合作夥伴,使高校及科研單位的新技術、新思路無法套用於生產,脫離了生產也就脫節了市場,企業也不能謀求技術革新、裝備升級,及時淘汰落後產能及夕陽產業。科研經費還相對不足,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的經費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的發展。

中國既不能為了謀求發展而犧牲資源環境,承受各國減排指責,也不應為了保護碧水藍天而放棄發展權利,錯失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機,坐以待斃。低碳經濟不等於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如保定市因區域產業定位準確,因地制宜發展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低碳經濟增速高達40%。

那么低碳經濟模式在中國現階段又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國高度重視低碳經濟,這一發展模式在中國推廣與接受也勢在必行。XX年9月胡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今年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更是成為人代會的主題。到2024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比XX年下降40%~50%作為約束性指標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其次我國在以糧食和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料開發上取得了令人可觀的成果,一些技術也趨於成熟。在核能發電方面,我國早已掌握核技術,已建核電站安全高效運轉多年,核電這種被視為清潔安全和幾乎無污染的能源利用前景廣泛。在建的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也驚人。我國政府已鄭重承諾到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低碳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我國也正在積極應對,完全有能力去趕超。

那么又如何踐行低碳經濟模式呢?個人認為應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等角度去逐一尋找對策,提出建議和意見。

政府其一要從全局出發,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合情合理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把脈,制定節能減排指標,設立各機構監測監督實施情況,並及時反饋。其二出台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規,通過政府採購的方式,為企業產品銷售提供市場,改善商品實現條件,並給予相關新興產業以稅收減少甚至減免,財政支持等措施鼓勵、引領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其三為了從體制和結構角度雙雙順利實現轉型,需進一步調整三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尤其是加大服務業的份額,使三產比重趨於合理,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升級;要進一步抓緊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拆毀所有燃煤小電廠,關閉小煤廠的舉措,將其合併重組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企業,使技術得以推廣,效益增強,更關注煤的高效開採與高效利用。其四增強國際交流,通過政府首腦會晤,積極推動已開發國家實現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相關技術上的無條件的義務性轉讓。

企業家身上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企業應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首先,從長遠發展的戰略角度,從自身產業鏈實際出發,調結構,逐步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排放特徵的裝備,及時引進行業中先進技術,從減排少排與節能降耗的一致性出發,大幅提高能源利用率。這不僅是為了擺脫國外對我國資源的控制力,進而有把持國民經濟命脈的危險。例如鐵礦石的“淡水河谷”和力拓等壟斷生產,不斷無理提價,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也是為了擺脫類如金融危機等突然衝擊下,給產業轉型帶來過疾不利的影響。其次,通過內部的系統最佳化和兼併重組,從外延式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再者,對於企業來說,減炭經濟就是首先要考慮最省錢的減排方法,應從自身出發找出路。例如建築業中,節能建築是相當經濟的手法,這些建築本身具有恆溫恆濕恆氧的節能功能,能常年讓室溫保持在20~26度左右的人體最適溫度,這樣就不需另加空調,也就減少了炭排放。

低碳生活方式也是轉向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應改善國民消費習慣。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數乘就是巨大的數量。

1廣大消費者應戒除以高耗能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多選擇公共運輸出行,配合政府實行機動車分單雙號出行。

2提高節能環保意識,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塑膠袋等。

3理性消費,反對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習慣,不提倡為了面子而買轎車,不追捧過度包裝的商品。如日本的無印良品,其本意是“有商標與優質”,不講究外包裝,強調以商品本色示人,既簡潔又節省地球資源。

4多去戶外運動,不能太宅,這無形間可以節約更多的電。據統計,節約1度電=節約0.4千克標準煤=減排0.97千克的co2。

低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氣候變化已不再只是少數人關心的問題,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它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時尚生活。低碳經濟是與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一脈相承的,也是中國經濟所不得不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無可迴避。

我們應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順應世界經濟的潮流與出路,發展低碳經濟,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