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900字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老師,那位有同性戀之嫌的安多里尼的經驗之談。儘管書中描述的並不是很清楚,但隱隱感到這位老師似乎身體力行地執行了自己的這套理論,他的愜意的生活,多半是來自那位比自己大六十歲的有錢夫人。自己這樣想似乎帶有點惡意了,不過好在沒有人追究我侵犯名譽的權利,所以就縱容自己心理陰暗一次。

其實仔細想想,安多里尼的認識倒也無可厚非,在這樣一個理想主義早已遠去的年代,我們多數情況下不得不帶著面具生活,不得不讓自己屈從於種種壓力,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放棄兒時的純真和對生活的理想,在忍耐、克制甚至卑賤中生活,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是卻又無奈。想起朋友向我推薦的那首湖畔唱的《麥子》:

“好了,現在我開始承認,我是被割倒的麥子。

躺在一望無際的麥田,等待別人的收購。

我再也不能迎風搖擺,我再也不能迎風歌唱。

我因為我的成熟,低下了高貴的頭。

我愛透了這個世界,世界愛不愛我?

我恨透了這個時間,為何他不等待我。

我愛透了這個世界,世界愛不愛我?

我恨透了這個時間,為何他不等待我。

好了,現在我開始選擇,選擇一條徹底的路。

不管命運帶我奔向何方,我都會讓自己承擔。”

這首歌與《麥田裡的守望者》傳遞的思想竟是如此的相似,讓人懷疑是受到過這本書的影響,或者也可看作是對這本書的詮釋。而由馬丁·斯科西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影片《麥計程車司機》中所表現的理念,也與這本書暗暗地吻合,可見對現代人對生活感到茫然與困惑,甚至絕望,成了跨越國境的一種通病。

讀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確實讓人感到了莫名的悲哀,進而象霍爾頓一樣,竟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的痛苦,就象一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明顯地過於引人傷感”,具有一種“內在的死的慾念”。

當然,我想我是不會那樣去做的,因為我對生活還是充滿著熱情。我記得有本書說過,上帝創造人是賦予他兩條性命的,一條屬於自己,一條屬於社會,當你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的,那么你就更應該好好地活下去,因為社會還不允許你死。雖說這本書有著灰暗的色彩,但是書中主人公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還是給了人些許慰藉。

從本質上來講這本書寫的是人生的虛空,很多事情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但人非要給它加上意義,去尋找有意義的人生,而這種尋找總是沒有結果的。因為事情本身就是它的意義,簡單而真實的事情,就是有意義的---如果非要給有意義下個定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