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2500字

《麥田裡的守望者》帶給了我們什麼

陳聰     工科0929   學號:3090102997

先前從雜誌上看到一則報導:2024年1月27日,一位作家在美國新罕布希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他的名字叫傑羅姆·大衛·塞林格。你可知道,美國兩個驚天大案的兇手都與他的一本書有關——《麥田裡的守望者》。

刺殺約翰·列儂的查普曼和刺殺里根總統的欣克利,他們隨身都帶著這本書,並百讀不厭。查普曼甚至在監獄中發表聲明稱:“我希望有一天你們都能讀一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我今後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因為這本非同尋常的書里有許都答案。”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麥田裡的守望者》對美國年輕人的影響之深。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能夠經歷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而在美國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又有怎樣的魔力,能夠讓美國的年輕人銘記於心?

通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小說的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體現的是一種反英雄形象。他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他的性格較為複雜,內心充滿了矛盾。在學校中,他不肯用功讀書,以至於連續四次被開除學校。從作者的描繪的學校狀況我們可以發現,他之是所以不肯用功讀書,其實是他對當時資產階級現行教育制度的一種反抗,他不願與學校中的那些偽君子同流合污,他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一面。

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霍爾頓不敢貿然回家,只是隻身一人在美國最繁華的都市——紐約遊蕩了一天兩夜。在這期間,他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這次經歷,讓他接觸到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物,同時,也讓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尤其是那些“假模假式”的偽君子。但是他又不得不對現實所妥協:他這一輩子最討厭的就是電影,但在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裡消磨著時間;他討厭沒有愛情的性關係,卻又糊裡糊塗地叫來了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摟摟抱抱。最終,霍爾頓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中,回到現實中。

在這本書中,有兩處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處是霍爾頓所唯一敬佩的老師所教他的信條:“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當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時,不是覺得十分驚訝,怎么他說的與平時父母、老師、社會上所宣傳的所相去甚遠,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老師的諄諄教導,希望我們好好讀書,出人頭地,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終身。但細細一想,這句話正是社會中頻那個的一些人的真實寫照。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周圍固然存在一些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奮鬥終身的人,每年的“感動中國”評選的人物中,我們都能發現這樣的人,如某某教師放棄了在城市優越的生活工作環境,而到農村相對落後的中國小教學,為的就是能夠讓更多的孩子上學,也許是我太過悲觀,我總感覺自己聽到的負面訊息更多。報紙上經常會報導一些這樣的訊息,如某某公司職員受到了上司的欺辱,但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工作,只能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生活中我們周圍的人,大部分都是利己主義者,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每當我遇到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相衝突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的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我國的經濟正在迅速的發展,我們更加需要那些“不成熟”的人來實現國家的繁榮。

第二處就是霍爾頓那個美好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曾經看到有人這樣評價這段話:“懸崖”上是孩子純真的童年,“懸崖”下則意味著世故的深淵。在我看來,這樣的評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之前,美國文學總是將孩子的童年理想化,孩提時代永遠是快樂而天真的,而正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出現,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空虛,打破了人們的幻想,而讓人們重新回到現實中來。

有人認為《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必讀圖書,成人通過本書可以增加對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閱讀本書後則能增加對生活的認識,使自己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並促使自己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有人則嚴厲批評這本書,把它看作室洪水猛獸,說主人公滿口粗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賬”,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從而認為本書的內容“猥褻”、“瀆神”,有些圖書館曾一度將本書列為禁書。有一句話說的好,“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後,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本書列為學生的必讀課外讀物,許多公共學校還以它為教材。這部小說出版後,至今影響不減,總銷量已超過千萬冊。它在當代美國文學中的地位也日益鞏固,被稱為“現代經典”。越來越受到文學評論界的重視。

在我看來,其實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老師還是家長,都能從中獲得啟示。

首先說說老師,在這本書中,學校里的老師只是不斷地強迫學生用功讀書,以便將來能有一個好出路,但在他們最需要尋求精神寄託的時候,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學生又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幫助?結果是可悲的: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一些勢利的偽君子。就拿學校的校長哈斯先生來說,看見有些學生的家長開了汽車來接自己的孩子,他就跑過去跟他們握手,巴吉他們;看到些平常的家長,只是假惺惺地朝他們微微一笑,就去跟別的家長說話了。在這樣一個假仁假義的校長帶領下,學校會成為什麼樣子,不用說都能明白。老師的職責在於育人,不僅僅是傳授他們知識,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塑造一個精神寄託,有崇高理想的人。物質世界不論發展的多高,精神世界的匱乏,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母常常被稱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本書中,表面上,霍爾頓是個不求上進,抽菸,酗酒,亂談戀愛甚至找妓女的人,簡直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壞孩子”。但從深層次上挖掘,我們就不難看出,這與他父母對他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當霍爾頓偷偷跑回家去見自己的妹妹菲苾的時候,當她得知霍爾頓被開除的時候,她只是不停地說一句話“爸爸會殺了你的”從她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霍爾頓的父母並沒有好好地關心,照顧她,而只是以一種簡單、粗暴、主觀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這樣一來。往往就加深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常常會有孩子離家出走,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孩子的刁蠻任性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父母在處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當所造成的,孩子一犯錯誤,輕則罵,重則打,給孩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這樣他們怎么能夠學好呢?

再從我們學生的角度來說,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邊的一些人往往會影響到你今後的發展。在書中,霍爾頓身邊的都是些不求上進的人,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貪圖虛榮的人。有這樣的人在身邊,慢慢地,我們也會染上那些惡習,一旦染上,那後果不堪構想。因此對於我們來說,交友必須要謹慎,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在與作者生動而又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中產階級子弟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看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如果你能夠認真讀一讀這本書,相信你能夠發現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