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元節的作文:中元節的傳說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這個節在老百姓中還有幾種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節”。在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其實,民間之所以叫“鬼節”,無非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習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會發現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不忘孝道,這才是“中元節”的現實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並稱中國歲時節令中的“三元”。這“三元”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節乃是道教節日。按照道教的說法,由於地官要過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間為免受鬼神干擾,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禮物後升到極樂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觀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會,也稱盂蘭盆齋、盂蘭盆供。這是來源於佛教的習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動要早,我國從南北朝時期的梁代開始仿行。“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因此,盂蘭盆會實際是個“孝親節”。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始於梁武帝。自此以後,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民間無不舉行盂蘭盆會,以報祖德。

盂蘭盆齋也與《目蓮救母》的傳說有關。

據佛經中的《盂蘭盆經》記載:“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飯菜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並要他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齋,備百味飲食以及桃、李、杏、栗、棗五果,供養十方僧眾。按照盂蘭盆經的指示,目蓮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目蓮感激佛祖,並向佛祖進言,年年舉辦施食會,以解那些孤魂餓鬼倒懸之厄運。佛祖便將七月十五的施食會命名為“盂蘭盆會”,令各佛寺進行佛事活動。寺廟裡的僧人和善男信女們在這一天舉行佛事,不僅僅是祭祀死去的親人,也是紀念目蓮,藉以表彰他對母親之孝道,並勸人盡孝。

當時人們把此節作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親友的節日,老北京的各個戲園子每到這個日子,都要連演數日《目蓮救母》的京劇應景戲。這戲雖說是個“鬼戲”,但也宣揚了自古以來的孝道美德。

這一天,老北京的皇宮內及一些大的寺廟,也有“燒法船”之俗,也稱“燒活”。法船是一種大型冥器,由舊時的冥衣鋪用木條或秫秸及彩紙糊制而成。法船上艙、櫓、槳、舵齊全,大的可糊幾層數節,抱到法會之處再拼接而成。

各寺廟道觀的僧侶和道士們當年在放焰口、做法事、誦經、焚香超度亡靈等儀式後,要焚燒一隻法船。抗戰時及勝利後,曾在北海公園的天王殿、中山公園的音樂堂、永安寺等處集會,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種不同的宗教派別身披法衣、敲打法器,與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為抗戰陣亡的將士們舉行法會,當時還舉行了鄭重的焚燒法船、點河燈儀式,為抗日將士超度,以表示追思。

這天,還有祭祖的傳統。老北京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忠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歲時紀勝》也說:“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

一般皇宮內還要在太廟舉行祭祖大典,民間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種形式,有的親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金銀紙元寶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他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後將包裹在門外焚化。據明《帝京景物略》雲:“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說明自元、明以來,中元上墳,帶有秋季郊遊的性質。初秋之時,掃墓連帶全家秋遊,無疑是孩童們的一次出旅,孩子們早把“鬼節”拋之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