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談到二十四節氣,所以,很多人都會在探討這樣的一個話題: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是怎樣的呢?想知道真相的你們,可得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喔!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這就是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你們都清楚,明白了嗎?這些知識是很需要我們去認識清楚的,而不是聽大人們瞎說,瞎講的。這樣會模糊了自己的知識觀,所以,平時多去認識這樣的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