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日記:立身以立學為先

為什麼要讀書?

做一件事情之前,知道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才會有的放矢。

讀書之前,必須先搞明白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讀書?這個答案不言而喻,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家爭先恐後告訴我:莎士比亞說, “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高爾基說,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西漢劉向說,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唐代李白說,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臧克家說,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的確,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摯友侃侃而談,孔子的要言妙道、曹雪芹的文採風流、屈原的千古絕唱、徐志摩的膾炙人口,妙語連珠,張愛玲的行雲流水、魯迅的入木三分,都會讓我們感動不已,心馳神往,在跳動的文字里,我們會感受到那些文學大家的激情和灑脫;我們會體味到那些哲學家、思想家的睿智和超然;我們還能領略到歷史的雲煙,人間的冷暖,世事的變遷,超越時空,與古人娓娓對話,與偉人促膝長談,讓書香,盡情滋養心靈 ……

閱讀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境界。如果你有煩惱,請你讀書吧,因為讀書會讓你快樂起來;如果你感到寂寞,請你讀書吧,因為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如果你感到飢餓,請你讀書吧,因為書是精神上的食糧 ……

讀什麼樣的書?

書海浩瀚,即使窮其一生,也無法讀完世界上所有的書籍。所以,我們必須有選擇性的去讀。

別林斯基說,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冰心說, “讀書好,讀好書 ”;魯迅說, “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所以,我們應精心選擇,讀好書,廣泛閱讀,汲取多方營養,讓書籍與成長齊飛,高雅與通俗共長天一色,博百家之長,為我所用。

作為一名教師,個人認為至少應該讀一讀下列書籍:

1.讀一些經典名著。歷經歲月洗禮,穿越滄桑時光,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一定是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一定有它不可抵擋的魅惑,它凝聚了前賢聖哲的大智大慧,濃縮了華夏文明的思想薈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遠,讓我們的眼界更加開闊,胸懷更加寬廣,思想更加厚重,內涵更加豐富。如儒家的“ 中庸” ,道家的“無為 ”等思想,幾千年來,無不影響和浸潤著人們的心靈。品讀諸如《論語》《道德經》《詩經》等一些國學經典,會讓我們更加敬仰古人純淨而豁達的心靈和洞察世事的敏銳,在閱讀中汲取百家精華,匯集厚重思想,啟迪創新智慧,升華平凡人生。

2.讀一些專業成長書籍。作為教師,還要讀一些適合自己學科、學段的教育教學書籍,掌握一些教育前沿理論,讓理論去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理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好更快地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如《教育家成長系列叢書》,裡面就收錄了包括魏書生、竇桂梅、於漪、吳正憲等在內的一些名人大家,裡面既有翔實的案例,又有特色的理論,既有成長的歷程,又有心靈的感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教育教學專家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對教育的關注完整而又獨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然後生成自己的東西。當然,關於教學教學的書籍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用心挑選出適合自己的讀本,認真閱讀,必將高效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3.讀一些美麗的詩歌。詩歌是一個國家最唯美的經典,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其意境、文采等至今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培根說,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 ”讀詩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變得更加文明和高雅。習近平主席對中國古詩詞也情有獨鍾,講話信口拈來,常常引得中外新聞媒體對詩意進行多方、深度解讀。縱觀每年高考,語文題型任其千變萬化,總也離不了古詩詞的滲透。當然,讀詩不僅僅讀唐詩宋詞,古今中外的詩歌有很多很多,如果每天堅持讀一首,你就生活在抒情的天堂,你將獲得一生中最美麗的財富。

4.讀一些時事新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小到家事,大到國家大事,都要關心。 “天下興旺,匹夫有責 ”,如果只是讀書,不關心一點時事政治,那就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變成了書呆子,讀書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如每天收看中央和地方新聞聯播,閱讀國家和地方對中國夢、教育夢的解讀,了解一些新政策的出爐,這些都是必要的。大方向決定我們的小方向,大夢想成就我們的小夢想,切不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

5.涉獵個性雜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如果你喜歡足球,可以訂閱一些足球雜誌,如果你喜歡衣服、美容,可以閱讀一些時尚雜誌等,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閱讀一些個性雜誌,升華華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怎樣去讀書?

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讀書一定要講究方法,講究效率,才能學有所成,讀有所獲。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讀書呢?

1.讀書要有科學的計畫。任何事情都要有計畫,每年、每學期、每周打算要閱讀多少數量的書籍,重點、優先要閱讀哪些書籍,不妨列個清單,制定一個詳細的計畫,這樣,讀書就會有的放矢,從而科學化、重點化、系列化,避免盲目化、隨意化、情緒化。

2.讀書要有時間保證,要養成習慣 。時間是保證,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只能是泛泛其談,空讀書。常常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 “不是我不想讀書,工作那么忙,真的沒時間 ……”聽到這話,魯迅不滿意了: “時間就是海綿里的水,只要去擠,總還是有的。 ” 是啊,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韋編三絕 ”的故事耳熟能詳,古人在艱難的條件下尚且嗜書如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讀書呢?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養成閱讀習慣,每天閱讀一小時,堅持下去,必將受益無窮。

3.讀書要有科學的方法。

①總體把握。當你選擇好所讀書目後,先整體瀏覽一下書的目錄,想想: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及技能,讀後要達到什麼效果。學會帶著問題去讀書。

②用心去讀。朱熹說,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一定要做到 “用心,專心, ”克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囫圇吞棗式的讀書,否則,讀而無獲,還不如不讀;書要反覆讀,並且要深入思考,才能讀有所獲,蘇軾的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 和孔子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即是此意。讀書時,能隨時在書中寫上批註或感悟。

③摘抄、過濾。讀書的過程中把不懂的字,詞語摘抄下來,查字典、詞典,理解它們;把書中優美、具有感染力的精美語言摘抄下來背會,在今後的寫作中自然而然的用上,久而久之你的寫作水平就大有提高。

④歸納總結。讀一本書,要研究作者的寫作特色,作品的結構布局,情節安排,寫作方法和技巧,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去寫,去布局結構,這樣安排有何好處,如果是你寫,你應該怎樣去做?學習文章的立意,及時歸納總結,博採眾長,時間長了,你就會在繼承與創新中飛躍,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4.讀書要生成自己的東西。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 ”,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積累資料,特別是能夠加深理解,透徹把握書中精髓。所以,讀了,思考了還不行,還要及時寫出讀後感,進行歸納、總結、升華,生成自己的東西來,這樣才算真正學有所獲,讀有所成。比如,以部落格為平台,讀過一篇文章,寫個讀後感放在上面,大家交流交流,研討研討,共同促進專業成長和提高。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朋友們,徜徉書海,智慧人生,讓我們走進書的世界,讓書香浸潤人生,聆聽讀的聲音,享受讀的快樂,讓心靈,在書香中徐徐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