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偶感

今天,我終於又和顯微鏡見面了。雖然以前和這位“老兄”接觸過,但也想不出是什麼樣子了,張老師總算把顯微鏡發了下來。只見它“穿”著一身黑色的“衣服”,“戴”著一個銀色的“帽子”,“脖子”上還“系”著一條銀白色的“圍巾”,好看極了,就是皮膚是黑色的。也許這就是它的特徵吧!在家裡,我通過查資料,知道了:顯微鏡是由目鏡、鏡筒、調節器、載物台、物鏡和反光鏡組成。

因此顯微鏡是由多種凸透鏡製成的光學儀器,其中主要的透鏡是目鏡和物鏡。裝在鏡筒上端接近眼睛的凸透組,叫做目鏡;裝在下面接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組,叫做物鏡。物鏡和目鏡的放大的倍數不一定相同,刻有“40x”表示放大40倍,刻有“100x”表示放大100倍。目鏡和物鏡放大的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放大的倍數。

那怎樣使用顯微鏡呢?別急,聽我慢慢道來:應把觀察的切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正對通光孔的中心,用壓片壓住。再把物鏡調整到最低位置,然後慢慢轉動調節器,使物鏡上升,直到看得清晰為止。 我也親自動手,把一個叫“蒼蠅翅膀標本”的切片放在顯微鏡的載物台上,然後又把物鏡調整到放大四十倍,從目鏡里望去,只見蒼蠅標本上又多了許多“皺紋”;我又把物鏡調到放大一百倍,從物鏡里望去時,只見翅膀邊上又多了一些密密麻麻的小東西,也不知道是什麼;便情不自禁的把物鏡調到放大兩百倍,噢原來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東西是一些小細毛啊!緊接著,我又觀察了一個叫“木本植物莖橫切”的標本,再放大四十倍時,也沒什麼特殊的;放大一百倍時,在中心的“小球”中間有了一些像蜂窩狀的東西;放大兩百倍時那些小孔變大了,而且在孔中間還有一些小點兒。

下面我給你們講兩個關於顯微鏡的小知識:三百多年前,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是一件革命性的光學儀器。它使人們開始從細緻、微觀的方面深入研究生物和生命活動。

最早的顯微鏡放大倍數很低,精確度也不高。現在用光學玻璃透鏡製造的顯微鏡發大倍數最大為三千六百倍,而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更大,可大到四千五百萬倍,它還能將物體放大了的影像顯示在螢屏上。

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儀器。生物學就是隨著顯微鏡的不斷改進而發展,比如細菌、病毒的發現多離不開顯微鏡。說道顯微鏡人們肯定不會忘記細胞。最早觀察到細胞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他在自製的顯微鏡下觀察植物切片,發現有許多非常微小的蜂窩狀空洞。他把這種空洞結構叫細胞。

細胞是有生命的,它會生長、分裂、變化、衰老和死亡。生物體生長發育的過程就是細胞不斷生長、分裂、分化的過程;生物體的衰老、死亡同樣也是由細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有些生物只有一個細胞構成,如草履蟲,更多的生物是由很多細胞組成的,唉,手又酸了,好了,再見啦!指導老師:張新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