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議論文800字

寫作議論文不能僅限於形式邏輯層面,還必須藉助辯證邏輯才能正確地揭示認識事物及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議論文800字,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高二語文議論文800字篇1

讀完《三國演義》,最大的感觸就是諸葛亮很聰明,就像魯迅先生所描述的,諸葛亮“多智近妖”。正是他的計謀深遠才使得蜀國三分天下。他一生用計無數,特別是其中的幾個驚險的計謀更是讓我佩服,那就讓我來闡述一下我的鄙見吧。

“三顧茅廬”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計。他深居隴中,“臥龍”的名聲卻傳得很遠。為的就是引起賢主的注意。當劉備慕名前來時卻吃了他的閉門羹,但他知道劉備思賢若渴,必定還會來,再加上諸葛亮的幾個好友在沿途的談論,更讓劉備覺得諸葛亮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有了“凡三往,乃見。”但他這個計很險,如果賢主不是劉備,或劉備不是求賢若渴,那會怎樣呢?雖然他自比管仲,樂毅,說不定碌碌一生,雖是“臥龍”卻沒有游弋的江河。當然他那“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軍事才能無法展現,也不會有“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更不會使“諸葛大名垂宇宙”了。

“草船借箭”是他寄人籬下時的險計。為了聯合東吳抗曹,他不得不接受周瑜的命令,並且還立下了軍令狀:如果十日造不成十萬隻箭甘受懲罰。這樣正中周瑜下懷,周瑜早就想藉機除掉他了。但諸葛亮早就算好了時日,準備去曹營借箭,最後輕鬆地完成了使命。如果那天不是大霧,如果曹操不疑心,他的十萬隻箭從何而來?他只好回去受罰。

“空城計”恐怕要算諸葛亮一生最險的計了。用空城計也實屬無奈。當時大軍壓境,自己又沒有可支配的軍隊。只好冒死一試。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的。司馬懿深知這一點,於是在大軍臨城時也不敢貿然進攻,他相信裡面有埋伏,不然諸葛亮怎么會泰然自若地彈琴呢?最終決定後軍做前軍撤退,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如果帶軍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一介莽夫,管他什麼諸葛亮,什麼計謀,只是率軍直前,說不定諸葛亮已成階下之囚了。

但那些都是“如果”,諸葛亮的計已成功,如果那些“如果”是真的,我相信憑諸葛亮的智慧也有解決的方法。他的計看似驚險,取勝卻又在情理之中。

這就是我讀完“三國演義”後對諸葛亮的計的鄙陋之見。

高二語文議論文800字篇2

曾幾何時,我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心潮湧動,總想為你鼓掌。

是你曾經歷‘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行雪滿山’的抑鬱悲苦而後又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你曾經歷被賜金放還後發出心靈的吶喊之後,又高歌‘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你曾經對‘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的生活發出激憤而後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你用樂觀灑脫的方式鼓舞著生活中的我及每一個人。因此,我要將掌聲送給你。

輕風拂過,我的靈魂被你牽到汨羅江畔,你的選擇令我欽佩,我不由得額想為你鼓掌。

你游於江潭,行於澤畔,歌‘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你在別人的勸說引導後毅然不服而選擇‘寧赴湘流,命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是你,用生命為代價保全了你的清白與你的清醒;是你,用狂妄的放方式宣洩出你的倔強與任性;是你以生命為代價向我們暗示了做人的基本總則和方向。因此,我要把掌聲送給你。數千年之後,你以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你的雄心和才略令我們感嘆不已,總禁不住為你鼓掌。

是你,在湘江江頭的一聲長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你,以‘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決心;’安得依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的雄心勃勃;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氣。

歷經數十載之後,你站在高高地天安門城樓,面對三十多萬人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是你,‘以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決心指引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因此,我要把掌聲送給你。

掌聲久久迴蕩在時代的空氣中。

高二語文議論文800字篇3

鄭天庸第一個要曝光的大導演,選擇的是知名度最高的張藝謀。

“攝像出身的張藝謀,對整部影片保持著非常完整、清晰的構思。作為導演,他只用他自己的眼光來完成導演最重要的第一步——善於發現演員,很有眼力,他深知美國成功導演的經驗——演員選對了,影片也就成功了60%。”這是老人的第一定義。

從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到今年被炒得火熱的《十面埋伏》,他的影片都以缺乏故事性遭到一片嘲笑。鄭天庸這樣認為:“之所以張藝謀導演故事講得不好,是因為他自身表現欲望要超過演員的發揮。演員在張藝謀的手中就是一個工具和一個音符,演員所有的表現,早已刻畫在導演的頭腦中”。鄭天庸認為張藝謀導演的分鏡頭連環畫式的劇本,是其導戲的最大特點。“裡面演員要對應的角色所表現的眼神、動作、造型甚至拍攝的角度,都已經明白地表現在分鏡頭劇本中。”但分鏡頭劇本並不是張藝謀的首創,據鄭天庸回憶,早期《神鞭》《宰相劉羅鍋》的導演張子恩也使用分鏡頭劇本。

大家都知道,張藝謀並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由於他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並不善於啟發演員,鄭天庸說:“這是導演在選完演員後的第二步工作。拍《英雄》時他不指導演員,習慣他拍戲手法的章子怡,也並不是表現得十分刻苦,只是按照規定完成導演要求的動作、姿勢和表情。”說到張藝謀導演的成功,單從拍攝中總結,鄭天庸概括為六個字――“精力超級旺盛”。

“我在劇組中有意在找,他是怎么成功的?我沒有找到他有什麼特殊的金剛鑽,只發現了一個樸素的秘訣,那就是敬業。一個導演,上上下下要協調整個拍攝隊伍的所有工作,在敦煌的時候,拍戲結束了,別人都在休息,我就看到他爬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選外景,他先看好了,然後再叫攝像。我就不明白,這個導演精力為什麼如此旺盛?他晚上還有更多具體而瑣碎的工作呀!”鄭天庸還向記者透露,雖然張藝謀對記者很低調,而且不太願意接受採訪,但他在組裡卻告訴每一名演員,“大家可以告訴記者,現在不方便接受採訪,但絕對不能向娛樂記者耍大牌,這么多行業領域的記者,惟獨娛樂記者是碰釘子最多、最有爭議的群體,我們應該理解和體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