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成針議論文精選

“鐵杵成針”的故事我在國小語文課本就讀過,說的是唐代詩人李太白小時候不認真讀書,一次在小河邊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在一塊大石頭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地打探老婆婆,問磨這么粗的鐵棒乾什麼?老婆婆回答說做針,李白很驚訝,說天哪,這要磨到哪一天?老婆婆說鐵棒總會越磨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天長日久不間斷地磨,總有一天會變成繡花針的。這個故事對少年的李白啟示很大,從此李白就開始刻苦讀書,後來便成流傳千古的詩仙。

要說這個故事編在國小課本中還行,利用這個哲理來教育小朋友認真讀書還可。但要是認真從深處體會,或者用成年的思維來理解就有點站不住腳了,也就是只能用童話的眼光去看待,要現實看待未免有點太令人可笑,我這裡想做一根針為什麼偏偏要拿一根粗鐵棒做原料呢?

其實,從漢代起就開始有了鐵器,唐代早就有了鐵器鑄造業。難道老婆婆身邊就沒有像鐵絲這樣的鐵器,用鐵絲磨針也比鐵杵方便多了。就是鐵杵能磨成針,那針鼻兒又如何處理呢?給我們後來人留下了好多遺憾的疑問。有人會批評我是在鑽牛角尖,在地老天荒的古代,那老婆婆就是那種思維,是不可以用現代思維來對等衡量,用現代眼光來看待古老已經成事實的問題不可取,我們能用現代的評判思維對待古人嗎?不要說多遠,那一xx八年全民大煉鋼鐵就夠今天人可笑了,很荒漠的農村依靠不識字的農民也能全面開花建鍋爐煉鋼鐵嗎?

“鐵杵成針”,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的天長日久,為了一根繡花針花那么久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這老婆婆的生活來源是什麼,那時候還沒有政府養老,即使兒女們對她孝敬,她也不需要做這樣艱苦的遊戲,可能這根針還沒有磨出來她就死了,對於她來說這根針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價值也就變成無意義的勞動,總不會再叫她的兒女再來繼續地磨下去,就像那愚公移山,再說那愚公移山還有一種造福的義舉,而這磨針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再言之,單花費的功夫和時間不說,用鐵杵磨針確實太浪費資源,或者說太浪費原材料了,也太不值得了。我們總不能為了做一根牙籤去鋸一棵大樹吧。我不理解李白那種浪漫飄然的思維怎么就耿耿於懷地記住這一點,也許他是在一個很小的細節中尋找思維奔放的閃光點,詩人總是喜愛把很微小的生活哲理髮展到無窮大,成為社會定向的思維,成為千古的真理,哎,對於這一點,我居然能與斗酒百篇的詩仙較勁,也真有點自不量力了。

關於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在建國後被黨和政府強行改革轉化了,早年那種私塾死讀書的教育體制被徹底取締,從我們接受教育起就是現代知識的課本灌輸了,之所以把鐵杵成針的故事編進語文課本,我想這也是轉合期一些教育家們還在對古代教育的留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也就是教育向來是一種被定型為花死功夫的工程,記得我讀書時就有語文老師是遵循這種方式教學的,他機械地要求我們無論課文篇幅的長短,一律要求背誦,每天幾乎要花好長時間讀書背書,早讀課教室里一片依依呀呀的讀書聲,“琅琅讀書聲”成了校園的單一風景。其實這種機械教育效果是很差的,有一些思維反映遲鈍的同學讀幾十遍都不會背,只好天天鼻子靠牆受罰,這樣他還有別的時間學其它知識嗎?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改革進化更產生了顯著的效果。我聽說江蘇省教育廳就有明文規定,學前幼兒教育期間幼稚園不得教幼兒認字、數學及其它需要強記的知識,如果對幼兒過早地加壓知識,是對幼兒智力的一種傷害。只能讓他們做一些遊戲,快樂地玩耍,讓他們快樂活潑地成長,到入學後再接受知識效果會更好,也就是說那種鐵杵根本不需要幼兒花時間和功夫去磨它,看樣子對於鐵杵成針的道理與觀念我們還真不能單方面以功夫為理由,進行對兒童強行灌輸這種觀念和思想,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這種抽象說教了。

建國初的好多程式教育模式早已被淘汰,現在講究啟發教育、素質教育,看樣子教育觀念還是要不斷更新為好,就像當年的私塾升格為國學,再升格為系統的學府教育一樣,現代的教育模式總是代表一種先進思想,我們沒有理由抱著鐵杵成針的教育理念不放,應該把一根鐵杵還是當著鐵杵使用,如果用鐵杵磨針這就更是一種愚蠢行為,因為鐵杵里鋼的成分太少,沒有鋼即使磨到針細,也還是被折斷,那就前功盡棄了。

再說即使那鐵杵全部是鋼筋的質量,它完全可以製造千千萬萬根繡花針,我相信如今那些很微小的產品,只要很小的邊角料去做就可以了,大的鋼材還有其它正規用途,這位老太婆如此地傻,一個名振千古的詩仙李太白一輩子還耿耿於懷這件事,似乎就更不值得了,也許我讀的唐詩太少,對詩仙留存至今千餘首的詩篇中我也沒有看到關於鐵杵成針的感嘆,是不是後人在有意借名人逸事來大做文章呢,一切皆有可能。我這裡還是要表述,如果把鐵杵磨針當恆心和意志來比喻可以,但把它當著智慧和實踐來示意那就不可取了,即使是詩仙的理論和看法我也不予贊同。因為不需要把鐵杵磨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