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畫中游

湖光山色畫中游

——頤和園遊記

王軒宇

到北京的第三天,我們就去遊覽了北京的頤和園。

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為了自己一人享受,挪用了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恢復、修建被英、法聯軍在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焚毀與浩劫的清漪園。經過十年的時間,到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才基本建成,並將其改名頤和園,做為皇家專門的消夏之所。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萬壽後山的“須彌靈境”一代大量的建築物被焚毀。

我們從新宮門進入頤和園,首先看到的是一頭臥在昆明湖岸邊的大銅牛,傳說這是為“鎮壓水患”而鑄造的,牛背上鑄有篆字銘文《金牛銘》作了記述。從銅牛處向南走,有一個大亭子,叫“廓如廳”;寬闊的十七孔長橋就是在這兒把南湖島與湖的東岸連結了起來。

我們踏上十七孔橋,橋是用白石砌成的,橋兩邊的欄桿頂部雕刻著石獅子,個個都精美生動。我親自數了一遍,共544只,形態竟無一相同。

過了十七孔長橋,我們來到昆明湖中的南湖島,有人說此島也叫“蓬萊島”。島上有座龍王廟,我從來沒見過“龍王”是什麼樣,看到這個龍王廟的“龍王”塑像,感到它的模樣很恐怖。

龍王廟的北邊是全島最高的建築“涵虛堂”,站在“涵虛堂”向西遠遙望,仿杭州西湖蘇堤、白堤修建的西堤,翠柳婀娜,起伏多姿的大、小石橋相連,後面襯托著玉泉山山峰和寶塔,連綿起伏的西山諸峰,更擴大了頤和園的景致。往北邊觀看,萬壽山上的排雲殿一代的宮閣殿堂隱映於綠蔭之間,乍看,頤和園都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游完南湖島,我們來到小島北岸的渡船口,乘船去北岸的萬壽山。在船的行進中,我向西眺望頤和園的西堤,堤上的玉帶橋,橋身高拱,橋洞渾圓,色白如玉,宛如玉帶。為頤和園一座造型優美的拱橋。

我們從南湖島乘船來到昆明湖北的“清晏舫”上岸,在那裡我看到一隻大石船,這個大石船建得象座房子;整個石船全部是用大理石砌成,這就是石舫,也叫“清晏舫”。

我們離開石舫向東,沿著長廊,過了“聽麗館”到“畫中游”,經“秋水亭”來到“雲輝玉宇坊”;又經“排雲門”從“排雲殿”登上依山南北排列的“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

萬壽山上的建築物,風格各異,彼此爭輝。“佛香閣”是這裡最高的建築,八層三重檐。“智慧海”算是此中年代最古的建築;它外部裝飾全部都採用了琉璃釉,所以有人也叫它琉璃閣,在它周圍四壁做成的佛龕像個個神采各異。

在“佛香閣”的西側,還有一個著名的“寶雲閣”,也就是銅亭;它全部是用青銅鑄成的,鑄件表面平整光潔,上面花紋清晰,鑄造工藝高超絕倫。

我們從山上下來,沿著長廊繼續向東,在長廊里,我發現長廊的每間過木樑上都有一幅圖畫,每幅畫都講一個故事,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等等。

我一邊觀賞著長廊的畫,一邊向前走,不知不覺走到了長廊的盡頭,來到了樂壽堂。樂壽堂以東有仁壽門、仁壽殿及其配殿,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曾多次在這裡召集群臣,辦理朝政。慈禧太后在仁壽殿里還搞過“垂簾聽政。”仁壽殿的北面有專供慈禧看戲的戲樓,德和園、頤和殿兩旁以廊相連,供帝後、大臣觀戲之用。據說:慈禧是個大戲迷,每次來頤和園的第二天就要看戲,而且要一連看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