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研究性閱讀”操作策略

2005-7-6 字數:2637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獲取和運用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開展研究性閱讀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課堂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策略之一:引進選擇機制在教學中引進選擇機制能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習中積極地去探索研究。杭州市徐偉龍老師在執教《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充分利用選擇機制,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閱讀,很值得借鑑。師:在這么多的大自然語言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種?生:我喜歡蝌蚪。生:我喜歡大雁。……師:我們把自己喜歡的那節詩美美地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師:想不想把這節詩學得更好?同學們出出主意,學習一節詩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學習、研究?生:(略)師:大家分組進行學習,好不好?我們分成五個研究小組:白雲研究組,螞蟻研究組……(各研究小組討論研究後匯報交流)……課件演示:螞蟻搬家師:現在是不是該螞蟻組一顯身手了?生:我們重點研究了這一節詩的讀法和裡面的科學道理。現在讓×××來讀一下。生:我讀的是一種“靜悄悄”的語氣,為了不打擾螞蟻搬家。(生朗讀)師:你真是個愛護小動物的同學,讀得真好!生:我們還重點研究了這段話告訴我們的科學道理。下面請×××來給大家重點介紹一下。生:我們想,螞蟻要搬家是因為它們覺得空氣中充滿水汽,要下雨了。它們家住在地勢低的地方,如果它們不搬家,會被雨水沖走。所以它們要把家搬到高的地方。師:研究得真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的?生:我們看到螞蟻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在學生“合作研究”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合作夥伴:在“成果展示”中,學生可以匯報讀懂的知識,可以是書內的,甚至可以是書外的;學生可以匯報讀懂的內容,可以是“一句話”,也可是一個“詞”;學生可以匯報朗讀的情況,可以讀一句,也可讀一節;各小組可以推薦一人匯報,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匯報,小組成員還可以隨時補充。這樣的自主選擇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體現了閱讀過程的自主性、閱讀結果的多樣化、閱讀表達的個性化,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策略之二:創設問題情境研究性閱讀重點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進行探究學習。研讀課文時,教師若能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關鍵處,精心設計一兩個有較高探究價值的問題,將會給學生深入探究創設良好的氛圍。紹興縣的的金明東老師執教的《鸕鶿》一課,讓人耳目一新。學生朗讀: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教師引入:漁人輕輕一抹,抹出了什麼?請四人小組研究,讀課文2-4自然段。(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反饋:生1:我從“……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這句話中,讀懂了鸕鶿下水是給漁人抓魚去了。“一抹”抹出了“鸕鶿下水”。生2:我從“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這句話讀懂了鸕鶿下水捕了很多魚。“一抹”抹出了“魚兒多多”。生3:“……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說明還抹出了“漁人忙碌”。生4:“一抹”還抹出了“金錢”。生5:還抹出了“熱鬧”。生6:還抹出了“豐收”。……金老師在教學中抓住了“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這個句子,設計了“抹出了什麼”這個“牽一髮而動全文”的問題,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的研究十分精彩,感受也頗深。策略之三: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研究性閱讀重在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獨立實踐、集體討論、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等方式,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形式,主動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自主地整理知識,並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黃岩實驗國小的張燕老師在執教《燕子過海》中的一個片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指導學生讀好“它們要從寒冷的北方回到溫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晝夜地飛呀飛”,張老師是這樣教學的:在教學生字“晝”,理解“不分晝夜地飛呀飛”這個詞語的基礎上,首先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畫面:燕子是怎么不分晝夜地飛的。(師:清晨,連太陽公公還在海媽媽的懷裡睡覺呢,燕子已經在飛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燕子沒有停下,依然在飛。傍晚,太陽回家了,燕子還在飛。夜深了,海面上一片寂靜,這個時候,我們都在溫暖的屋子裡熟睡,可燕子依然在飛。新的一天來到的時候,燕子依舊在不停歇地飛呀飛。小燕子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飛,他會飛得怎么樣呢?讓我們來感受感受。)接著,張老師就請小朋友起立當一回燕子,扇動翅膀(雙臂)飛翔,一邊還起勁地加油。(師:來,小燕子,我們要過海了,伸展翅膀,飛!哎!要用力飛,底下是茫茫大海,不用力就摔下去了。要飛得快,否則就趕不上了,張開翅膀使勁飛,不能慢,不能停,一停,就摔下去了……)短短的10秒鐘,學生親身感受了燕子飛行的勞累和艱苦,學生紛紛說,“手臂真酸”,“手臂疼了”,“真是累死我了”。這時候,教師繼續引導:小朋友,我們飛了10秒鐘還不到,就感到這么累、這么酸了,小燕子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飛,它會飛得怎么樣呢?此時此刻,指導學生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策略之四:開展拓展性學習教師只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把學習的觸角伸向社會,伸向生活,才能使學生主動地感知社會與生活,使自己的語文知識、能力、素質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中得到提升和發展。如嘉興市的王麗萍老師在執教《三顧茅廬》一課時,讓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後質疑。學生提出了不少自己想知道、也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劉備打了哪些勝仗?劉備打了勝仗以後是怎樣看待諸葛亮的?此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同時利用課件出示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以此引導學生去閱讀《三國演義》。這樣結合教材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從而有效地落實了“大語文”教學,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作者單位:浙江上虞章鎮中學學區教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