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2005-6-27 字數:4004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一、為什麼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慾?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ピ贘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 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 :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係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 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係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3.讚美    在英語國家,讚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讚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讚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讚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讚美別人髮型的很多,讚美別人漂亮頭髮的很少。對別人的讚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乾什麼?”(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裡,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讚一番,並且欣然道謝。8.辭彙的文化內涵英語辭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辭彙的文 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辭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 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裡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讚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 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