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實現合作探究新理念

2005-6-21 字數:6120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內容摘要: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個性化的過程,學習的途徑是各方面的,包括在生活中、實踐中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興趣,通過創設學習、生活、活動、開放的情景,營造合作探究的氛圍,激發合作探究的興趣,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樂成長。關鍵字: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可見,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個性化的過程,學習的途徑是各方面的,包括在生活中、實踐中的學習。由於以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興趣,推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知識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所謂合作探究是把課堂教學以學生髮展為本,學生在小組或網際網路或虛擬網際網路的條件下,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對面的互動,對共同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合作探究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表現出與傳統教育觀不同的嶄新的教育理念,新穎獨特,時代感強,強調師生交往互動,轉變學習方式,由傳統的個體學習為合作發展學習,創造平等和諧、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環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是新課程、新教材賦予教師的新重任。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對於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生態,使課堂教學健康、和諧、有序高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創設學習情境,營造合作探究的氛圍教學時,筆者注意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與訓練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學難點。利用活潑可愛的動畫形象,聲畫並茂等效果,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催化啟動學生的內驅力系統,燃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火花,誘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意識。如:筆者在執教一冊數學《比多少》一課時,在合作探究學習中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猴子摘桃子、松鼠摘野果、小貓釣魚等課件展示,給人耳目一新。老師藉助平時收集來的圖片資料和從網路上下載的有關動畫圖像、文本等信息,製作成課件,並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把學生帶進了美麗的花果山、松樹林、小河邊,使學生對"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了求相差數的方法。又如,在學習《找規律》一課時,老師播放"新年好"歌曲。問學生,聽了這首歌,你們想到了什麼?接著投影出示主題畫——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教室里有規律的彩旗、花朵和燈,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創設情境,激起導入,課堂氣氛被渲染起來了,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輕鬆、生動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合作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用心去感悟、去積累、去體會、去探究。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合作探究的興趣現代教學理論越來越強調,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共同進行的生活空間。也就是說,要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課堂教學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而不是在學習中生活。教師要教生活中的數學,但生活中的數學應該是學生的,而不是教師的。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學生的現實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代替學生的生活經驗。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在學習兩數相差多少套用題時,筆者聯繫生活實際對這樣一道套用題進行了如下之設計:"張大媽養了6頭小豬,4頭大豬。小豬比大豬多幾頭?"指名學生讀題,提出問題:誰與誰比,誰多誰少?小豬的頭數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一讓學生獨立思考,為小組交流作好準備;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使每位同學都能發表自己的想法,並對其他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三讓同學代表小組交流。此時老師用線段圖作補給,幫助學生理解。通過討論交流、探究,使學生髮現這道題是小豬與大豬比,小豬多。小豬的頭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和大豬同樣多,另一部分比大豬多的部分。要求相差多少頭,是從6頭裡面去掉和大豬同樣多的4頭,就是小豬比大豬多的頭數,即6-4=2頭。作為農村孩子小豬是經常見到的,再熟悉也不過了。在教學中,又加上順口溜:"要想比多少,先把大數找,去掉同樣多,多幾就知道"作輔助教學。因而學生學得十分輕鬆、愉快。陶行行先生認為創造教育,就是"以社會為學校"、"學校和社會打成一片",我們要把學校與社會的那堵"各人心中的牆,各人把他的感情、態度從以前傳統教育那邊改變過來,解放出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切實讓學生體驗教學價值。筆者讓學生(在安全的前提下)模仿顧客到文具店去購物,學會挑選實物,學習"找回""付錢"等知識。 並請學生想一想,算一算下表:①1元錢可以買上表中的哪些學習用品?②小明正好把1元1角錢用完了,你猜小明可能買了哪些學習用品?獨立嘗試,自主探索,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試一試,說一說,做一做,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或理解來分析解答;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深化了對問題本質的理解。這樣組織既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平等的氛圍,又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反思的空間,還給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識以及作出決策的能力。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問題的呈現不是直接的、單一的,而是複雜多變的,要解決問題,不是靠別人給你提供現有的信息,而是你自己去尋求篩選。所以,豐富的情境給我們提供的信息量就比較大,學生走出課堂,以開放的心態在有序觀察時主動選擇自己所需的信息解決問題。三、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利用多種感覺的協調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筆者在教學"直線與線段的認識"一課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經過一點可以畫幾條直線?讓學生在自己的紙頭上畫,教師巡視後請學生匯報,有說是二條、三條……三十條等,得到了"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的結論。當老師出示"——"並在左右兩端不斷加長時,問學生還可以嗎?結合線段知識讓學生小組探究,從中學生髮現,"直線可以無限延長,量不出長度;而線段不能無限延長,能量出長度。"為理解線段的意義,隨後讓學生從事先準備好的信封中拿出"五角星"貼在教室里表示"線段"的實物上,鞏固線段知識。整堂課每一位學生始終參與學習,參與探究,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提高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筆者在組織學習"位置"一課時,設計了與小動物合作找座位的遊戲。1、尋找新位置師:每個小動物背後都有一個小秘密,打開看一看(動物卡背上有座位號),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裡,與你的同伴說一說。生:同桌相互說一說,小動物背上的座位號,幫助找一找。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精神。2、介紹新位置師:你們都有了新座位,周圍有了新的學習夥伴,現在請你在小組裡說一說你的位置。生:①學生將自己所在的位置說給小組同學聽。②學生將自己所在的位置說給全班同學聽。在進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間的關係時,老師問: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同學的位置都是不一樣的,左右兩個同學的座位與你有什麼關係?前後兩個同學的位置又與你有什麼的關係呢?生:小組交流探究生:左右同學我是同一排,前後的同學和我是同一組。又如在認識了四種形體之後,深入探究各種形體的特徵。在小組裡,讓學生各自摸一摸物體,各自說一說每個形體有什麼特點。如:長方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