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探究

2005-6-21 字數:4670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牐牎蹲酆鮮導活動》作為全新的課程形態,由於國家沒有編教材,也沒有發課程標準,只有指導綱要,這就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能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利用當地的社區資源進行自主開發,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也就是校本課程開發。但這並不意味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同於校本課程。(見下圖)牐牎蹲酆鮮導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是課程論的不同範疇:前者是課程結構中的一種課程形態,它與學科課程並列,都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後者是課程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中的一級,即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也可以說,校本課程既可以表現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態,也可以表現為學科課程形態。本文僅就《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探究。一、要有明晰的教育哲學任何課程資源的開發都是與"培養什麼樣人,怎樣培養人"這樣的教育哲學問題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在探討《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時候,也不能不首先思考以至明晰我們學校的教育哲學。即回答"培養什麼樣人,怎樣培養人"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幾年來,我們在開發實踐中,正是緊緊抓住這一根本問題,才保證了我們開發的正確走向。我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走向,包括選題取向: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與他人的關係;學生與自己的關係;價值取向:提高動手能力;增強探究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目標取向:關愛自然;關愛他人;關愛自己。走向就是開發實踐的指向。有了正確的指向,我們的開發實踐才不會盲目。最近,我校開發了"童謠伴我成長"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全校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圍繞"三愛"這個主題,寫了近千首童謠,其中就有數百首,登在校園網上。開始,有的老師懷疑,童謠是不是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就此問題開展了校本研究,經過研討,大家有了明確的認識,首先,我們的開展"童謠伴我成長"活動指向非常清晰,無論選題、價值、目標等取向都符合我們學校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向的。其次,"童謠伴我成長"活動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成性的特徵。我校陳榕老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爭當節水小尖兵》綜合實踐活動中,就發現一些孩子用童謠表達"珍惜水資源"的主題,從而才生成了"童謠伴我成長"這個新主題,新目標。再次,為了學會寫童謠,各班還開展了以"如何寫童謠"為課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也證明"童謠伴我成長"活動就是道道地地的綜合實踐活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課程形態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學校有沒有自己明晰的教育哲學至關重要。有了她,我們才能堅定地、自信地走進新課程、實施新課程、開發新課程。二、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開發課程資源,當然要追問課程資源在那裡?過去,我們老師只知道教材、教參,就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被嚴重窄化。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由於新課程理念的引領,大大增強了我們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大大開闊了課程開發的視野。有個專家說,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的一切都是課程。有個老師說的好,課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敏銳的資源察覺眼光,有沒有強烈的課程意識。我校許秋芳老師在我校舉辦的校本化建設研討會上曾就這一問題作了專題發言。她在這方面有了較系統的思考。她說:"老師是課程資源;學生是課程資源;生活是課程資源;環境是課程資源;信息海洋——網際網路也是課程資源。總之,凡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蹟、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長的表現)等等。"她講的很具體,我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可以說,許秋芳老師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認真的反思中,課程資源意識已經有明顯的覺醒。(發言稿見附屬檔案)我們學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就是老師們靠著的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得到的。信手拈來,校園裡的"三棵榕樹","兩頭石獅",校門對面的大廟山,流過校旁的白馬河……都可以演繹出內涵豐富,讓孩子說不完,道不盡的課程故事來。這裡的關鍵是我們教師要有沒有強烈的課程意識。有了強烈的課程意識,就能捕捉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課程資源。牐犠苤,課程就在師生的生活世界裡,需要具有強烈課程意識的師生攜起手來共同去開發,去生成,去建構,只有這樣,才能自主地開發出具有人本化、個性化、特色化的校本課程來。(見我校《生命的體驗》案例集)。牐犎、要有較高的開發能力課程資源窄化不僅讓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缺失,而且使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嚴重萎縮。要幫助教師提高開發能力,急需在開發方法,途徑,程式,技術等全方位進行校本培訓。為此,我們學校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牐牐1)請專家到我校做講座,派教師外出學習,接受專家的培訓。牐牐2)發揮本校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培訓資源共享。教師間同伴互助,我們已經逐步形成了"情況通報——信息交流——行動研究" 固定流程。即每周例會首先由參與者匯報前一段實踐情況(收穫與問題);接著進行信息交流,把各自學習到的新文章,新觀點在會上與大家共享;最後,圍繞共性問題,對下一階段的行動進行深入探究,發表各自見解,互相啟發,達到集思廣益。牐牐3)教師互相培訓,本學期我們經常利用星期四的課後開展"課改實話實說",教研組活動,老師們把自己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收穫和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失敗與教訓讓同志們共同幫助解決。 牐牐4)交談、討論:利用課餘時間,圍繞某個具體的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在隨意性的交談討論中,收穫到教師個人單獨學習所得不到的東西。牐牐5)與書報上有關課程研究專著的作者實現間接對話。我校每周都向教師介紹新近出版的書報上,最新研究成果,並組織教師集體或個人進行閱讀。這就是與專家間接對話。"理論是我們最缺乏的。"老師們說:"不管是教學還是綜合實踐活動要避免盲目性,看來補上課程理論這一課迫在眉睫。"我們確實要向專家教育家提醒那樣:"學會理性地思考教學問題,不要小看理性思維。" (6)通過網路與專家自由對話。我們鼓勵教師帶著自己的問題,通過(Google)等搜尋工具,查詢問題的答案;我們還鼓勵教師通過網路論壇(BBS)(QQ)等與專家自由討論。牐牐7)強調團隊精神,群策群力:有問題一起討論;有任務共同承擔。如,外出帶學生一個教師忙不過來,就幾個教師共同承擔責任,完成任務。我們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校本培訓,只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從各方面提高我校教師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際能力。牐犓摹⒁有靈活的開發策略牐犖頤竊誑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認識到,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類與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別的新型課程,它既不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更不是學科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一類具有獨特功能和價值的新型課程。可是要把這門課程真正修起來確實困難不少。面對諸多困難,我們的選擇是迎難而上。我們的體會是,要解決這些困難,就要有靈活的開發策略。牐犚皇鞘奔湮侍猓菏奔湮侍餼褪侵缸酆鮮導活動課程的課時去那裡擠?眼下,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安排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我們向教務處要課時,教務處叫苦連天。怎么辦?我們同時並用了"集零為整"與"化整為零"的兩個策略。所謂"集零為整",我們把原來僅在教室里上活動課等課時,集中起來,放在星期四下午,作為相對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這就保證了在這段時間裡,各班同學都能在教師的帶領下,或在校內,或走出校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時要開展較大型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就對原有固定課時進行調整,即把幾個星期四下午的時間合起來,以集中使用。所謂"化整為零",即有些活動不需要固定的完整的時間,如,白馬河水質取樣,只要由家住河邊的學生,在放學時順路採集。關於時間問題,我們學校還重視利用假期組織孩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認為,假期不是學習的中斷,更不是學習的終止。假期應當是學習在新形式,新條件下的繼續。特別是寒暑期這樣長假,不僅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充裕的時間,而且還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搭建了廣闊的舞台,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可多得的好時機。我們學校去年寒假就以春節文化為主題,今年暑假又以"回報母愛"為主題,"十一""五一"黃金周都成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實踐已經證明,其效果是顯著的。當然,這個作業的完成,我們藉助了家長的力量。許多作業都是孩子與家長合作完成的。二是空間問題:空間問題就是上哪兒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才有內容?我們總不能只在校園內甚至教室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吧!應當說,更豐富的課程資源在校外,在社區。前年,我們學校就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定了一個大題目:《閩江的百年故事,千年訴說》。我們的策略是由近及遠,從小到大。即從校旁流過到白馬河開始,再向閩江以至更遠的大海延伸;從校門口的大廟山出發,再向城內的三山,以至更高的石鼓名山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空間這個概念還有了新的看法。記得,我們開設的第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與地球對話》。並由六年段四個班分工就四個問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