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程標準”談語文學習空間的拓展

2005-6-20 字數:1955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空間本屬於一個物理概念,巨觀上看,人是空間的所有者和創造者,他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生存空間的寬闊與舒適。學習是一項特殊的活動,理應有自己活動的空間,但長期以來,學習空間的拓展滯後於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使我們的教學改革總是徘徊在一種理論上的虛擬的空間裡。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終於顯示出了“大家”之氣,對開放語文學習空間、網路語文學習資源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和要求。一、“課程標準”的目標具有三維性目標是語文學習空間的支點,傳統的語文學習目標基本上屬線條形和塊面式的,而《標準》對語文學習目標的定位具有三維性或多維性,為語文學習支撐起了一個穩固的空間。《標準》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出發,立足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要“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學生如何“理解多樣文化”,如何去“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當然要蓄積大量的與之相關的語文資料,主觀的去和傳統文化、現實生活相融合,這既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態度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健康的語文學習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為豐富語文知識,拓展語文視野指出了方向;二是在知識與能力的定位方面,強調能力培養的多維性。《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和“閱讀的能力”,要求能“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學會使用工具書,初步學會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這裡既強調了知識的掌握,又強調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這是拓展語文“學習內容空間”的基礎;三是在“習慣方法”上作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特彆強調了“自覺地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使語文學習的目標既具有具體性又具有開放性。這種目標體系是傳統語文的“工具性目標”的徹底變革,它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支起了一個更為廣闊、亮麗的空間。二、“課程標準”的內容具有廣博性談到學習內容,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教科書,傳統的教材拘泥於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一切載體(當然包括教材)為之服務,使教材體系顯得單調枯燥。由於教材的千篇一律、整齊劃一,其語文教學的改革,如同孫悟空與如來佛的魔掌,改來革去,始終跳不出教材的圈子。新《標準》從傳統的圈子裡突出來,站在歷史的和未來的高度對語文學習的內容進行了定位。首先,要求內容要“體現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要“關注人類、自然和環境,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這些都是傳統的教材理念所未涉及的,既然《標準》明確提出要“關注人類、自然和環境”,“體現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不斷地更新內容,使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其次是提出要創造性地“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放、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強調了學習內容的靈活性,允許學校根據地方特點構建校本教材。過去,我們在教材的編排上可以說是一統天下,內容空間單調、狹窄,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相脫離,教師在教材的實施過程中也懶得去開發、拓展。而新的《標準》出台後,“死教材,呆老師,鈍學生”的現狀可望得到徹底的解決。再次是教學內容生活化、社會化,要求增強資源意識,廣博語文資源。強調健康的書報雜誌、影視等都可以當作語文學習的載體。在方式上,要求靈活多樣,演講、辯論均可。如此要求,極大的豐富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注重了學習載體的多元化,從根本上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真正做到了學校語文、生活語文、社會語文的有機統一。三、“課程標準”實施渠道具有廣延性學習與生活本身具有很強的相長性和依賴性,但隨著“班級授課制”的出現,教育與生活、學習與社會呈分離之態(筆者並非否定班級授課制)。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老師抱著統一的計畫、教材兢兢業業地“授業、解惑”,以在“圍牆”內教書育人為己任,對學生而言,學校成了生產知識、能力的工廠。新《標準》在課程的實施上,其一,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既然學生成了“主人”,就有了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的權利。傳統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兩主”提法,實質上還是教師在作“主”,《標準》明確規定學生是“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這無疑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自主性的一個法定的定位,其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當今社會,生活語文極其豐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自然世界、七彩斑瀾的各種媒體、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絕好載體,《標準》強調要把這些都網路上來,構建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體系。總之,《語文課程標準》為徹底地改變語文學習的封閉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又豐富多彩的空間。(作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