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作業個性飛揚

2005-6-27 字數:2956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毫無疑問,適時、適量、適度的作業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思維。而作為教學過程基本環節之一的作業布置,不僅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還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更是促使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課程目標三個維度中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據調查顯示,許多學生因作業而傷腦筋,而督促孩子交作業,往往是師生發生衝突的導火索,因班有“懶童”而“戰火”不絕者,比比皆是。作業成了師生關係中一個微妙的障礙物。鑒於此,我們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認識作業的意義,賦於它新的價值:作業,應該成為孩子鞏固知識、快樂實踐、創新的園地。 《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引領我們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更加關注其人文內涵和實踐運用。為此,我從作業形式、內容著手進行改革,積極引入新課程理念,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作業設計。讓學生用眼去發現,用手去創造,用腦去思索,用心去體會,愉快地完成各項作業。1、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支撐理論,即加德納(Gardner,H)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認為多元智力學說的實質是試圖通過擴大學習的內容領域與知識表征方式,促進以往被忽視的智慧型的開發,充分發掘每個人身上隱藏著的巨大潛力,從整體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質。所以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經驗,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個性的發展。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於先天稟賦以及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後進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鍊,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又如用“田野、風箏、小草、花兒、柳樹、燕子、小朋友”一組詞描寫春天時,後進生只需自主選擇其中的一個詞語來描寫春天即可,中等生可以自主選擇其中的三個或四個詞語來描寫,而對於優等生則可以把所有的詞語都用上來描寫春天。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差異,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承認學生髮展存在著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2、設計趣味性作業,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於興趣。”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每個成年人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起來會覺得輕鬆異常,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不願意的事就舉步艱難。以往的機械重複的作業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那么我們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興趣出發,針對學生的教學實踐,設計作業內容。比如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設計了許多作業練習。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的預習;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時常出現在我的課堂中。學了《小小的船》學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學了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則讓他們排演成課本劇;學習《春天》之前,讓他們去找春天;學了《龜兔賽跑》之後,講起了龜兔後來發生的故事……應該說,比起常規的抄寫練習,難度大的多,可是完成的情況卻比想像的好許多,學生不但不把它們看成是負擔,按時完成,而且還花了很多時間,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可以說以作業為樂。因為我們在作業設計的同時,是從學生興趣出放,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的特點,達到我們一般做練習才能達到的效果,也可以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因此,也將學生從單一的寫字中解放出來,不但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想像,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3、講究評價藝術,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作業評價應將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作業的評價功能將重在幫助學生髮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另外,在評價方式上,應提倡多元評價,淡化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平時,我是這樣做的:(1)分層評價,鼓勵為主。對於分層布置的作業,採用分層評價。只要學生完成了其相應層次的作業,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做全對的,即可得一面小紅旗;書寫工整的,在小紅旗後面再加一顆五角星;有進步的,再畫上一個笑臉或寫一兩句評語。這一面面紅旗、一顆顆五角星、一張張笑臉、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勵的話語,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讓他們更加喜歡做作業。(2)多向評價,共同參與。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思維處於“僵化”狀態,不利於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改變過去這種單一的評價形式為多向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去。採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等多元多向評價,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評價,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指出別人的錯誤,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主體意識。同時,也可讓家長也參與到評價系統中,請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社會上的表現做正確客觀的評價。(3)多次評價,體驗成功。對多數學生來說,很難一次就將作業做得很滿意,而且也不易養成主動改錯的習慣。但是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讚揚與鼓勵,都希望獲得成功,如果學生每次體驗到的都是失敗,他們就會變的心灰意冷。為此,我採取一次作業多次評價的方式。即:學生做完作業,自評、互評、師評後再進行修改,教師再次評價,若修改正確,同樣可以得到紅旗、五角星、笑臉娃娃。這樣多次評價一次作業,不僅有利於學生養成改錯的好習慣,還會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通過主體評價與客體評價有機結合,實現評價多元化、民主化、多層次化,從而讓學生在一個充滿自信生長環境中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當聽到孩子們的一聲聲“這樣的作業我們喜歡!”時,我們感受到了作業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活力。是呀,靈活、豐富的作業,孩子們樂於接受,易於完成。讓我們的作業個性飛揚,讓我們的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做,做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