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  --

編者按: 老師最頭痛的不外乎面對永遠改不完地試卷和作業,“每天挖山不止”。魏書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藉助上帝之力搬走兩坐大山”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最最難改的作文都能夠“輕鬆搞定”,那么其他作業和試卷也就不在話下了!魏書生老師是我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儘管他是語文教師,但他那獨特的教學方法以及教改實踐對於我們化學教學也極有借鑑意義。這裡節錄魏老師著作中關於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能力的論述,相信對於我們也頗有啟發。

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毫無疑問的。

需要不需要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領導,有的學生家長,也有的老師認為:學生作文,教師批改;天經地義,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區,這種觀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個別教師剛剛引導學生自批或互批幾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責批評,全盤否定。

應該承認,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來,許許多多高水平的老師,認真負責,不辭辛勞,斟酌權衡,仔細批改,引導許許多多優秀的學生寫出了上億篇好文章,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許許多多的人無緣得遇良師,無錢能進學校,他們便刻苦自學、多讀勤寫,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卻也能夠無師自通,寫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許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我覺得兩者都不應以自己的成功為論據,來否定對方存在的價值,那勢必使自己的思維進入狹隘的片面的誤區,互相指責,一團混戰,共同墮入偏見的狹谷而離真理的高峰越來越遠。雙方都應在自己的成功與對方的成功中得出這樣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方法可以各異,殊途能夠同歸。通俗一點兒說,就是一件事兒有一百種不同的做法。

這些年來,我用的便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方法,邊指引學生寫作文,邊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教兩班語文課,每班作文都收上來,往前面一擺,我常覺得,它們像兩座大山,於是我們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動了上帝,派了兩個神仙把兩座山搬走了。可我們面前這兩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盡頭。最遺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學生越是對老師不辭辛勞的移山行為無動於衷。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批語,他們常常連看都不看,接到剛發下來的作文本,往書包里隨便一塞了事,這次作文批語上,明明寫著過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舊過渡不自然。

為了提高學生的批改能力,我從1979年3月起,發動我的上帝——學生們一起來搬這兩座山。

開頭有人議論紛紛,說我偷懶的有之,說學生水平低批不好的有之,說作文水平會下降的有之。但我心裡有數,因為學生在批改過程中積極性很高,批改得比我還認真、還仔細。批改後,學生們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注我寫的批語的程度,有的還為一條批語是否準確展開熱烈的爭論。既然這樣,學生成績一定能提高。

果然,半年以後我們班的作文成績在全縣就遙遙領先了。領導、家長所關心的無非是成績,學生成績高了,又學得積極主動,你採用的方法,儘管他們不理解,也就不再干涉了。

自那時到現在,我已經有16年零6個月的時間沒批改過一篇學生作文了。我心裡清楚,這種一篇不批的方法絕不是最好的方法。倘若我批1/鹹或1/10,學生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得更快。但我為了證明教師不批,學生作文水平一樣能提高,就一直堅持不批一本。

學生能學會批改嗎?回答是肯定的。後進學生也能學會嗎?也能。

怎樣批改作文?我從易到難,列出十條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條要求,大家覺得很簡單,會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條要求。這樣10幾篇文章批下來,每位學生就都能圍繞一篇作文,從10個方面寫出批語了。

以下10個方面,每個方面給5分,一篇作文滿分為50分。

1.格式是否正確

剛入學,我喜歡使學生感到寫作文,批作文都不難。隨隨便便地寫,老師只要求同學們作文的格式正確,批改作文時只寫一條關於格式的批語。批作文的時候要抽籤,誰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個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開作文一看,格式沒鍺,便拿出紅筆,寫上批語:1.格式正確。批文用減分法,此項倘不減分,此文則為滿分,然後簽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潔

顯然這一條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的。後進學生批改別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潔時,下次自己寫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錯別字幾個

發現錯字,要將錯字在原文處打上標記,並且寫到批語處,再在後面寫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學錯字挑不出來,怎么辦?我們就搞流水作業: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經過甲、乙、丙、丁4個人之手。甲批錯別字六個,乙發現本文錯別字不是6個,而是7個,那么甲就要對為什麼漏掉這個錯別字寫出一百字的說明書。丙發現本文錯字是八個,那么甲、乙同學都要被追究責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說明書。學生批改之後,我還要抽查,重點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學。這樣使粗心的同學也認真起來,批改的時候,手裡抱著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錯別字。發現錯別字,每兩個扣1分,最多扣5分。10個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給予指正。

4.有幾處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劃上橫線,寫出病在何處,再在文後批語中,寫清病句幾處。每處病句減1分,減至5分,不再多減。

5.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

強調句號、引號、嘆號、問號的使用。發現明顯錯誤的地方,有一處扣一分,有五處扣五分,超過五處,不再多扣。

以上五條,都是寫文章最低的要求,學生經過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實踐,就能夠掌握。再批改兩三篇,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再一條一條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

這兩點在作文指導時,就具體舉例,告訴學生什麼叫鮮明、集中。學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幾篇文章,在進行批改指導時,又簡介兩篇好的文章,再舉兩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學生從老師舉的正反兩方面的例文,舉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實際。

7.看文章的選材

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這三點中最要緊的是第一點,隨著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選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結構而言,也要寫清三點批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

9.看錶達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議論文當然以議論為主。除此之外,還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導的要求。如寫記敘文《他進步了》,要求夾敘夾議,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寫說明文《蘆葦》,要求說明中有描寫的成份,文中有沒有適量的描寫。寫散文《家鄉贊》,要求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文中結合得怎么樣。

10.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

語言不簡練,重複、羅嗦者酌情扣分,此項不超過二分。語言不通順,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與句之間銜接不連貫者,扣分也不超過二分。

後五條要求,每條5分,不做太具體的減分規定,由批改人酌情處理。由於我講課用的時間極少,批改作文的任務多數都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老師指導,學生抽籤互批,每個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寫出十個方面的批語,一般情況一篇作文的批語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們班學生寫作文《仙人掌》,這篇文章的平均字數才600,可全班同學批語的平均字數卻有260字。有一位同學用紅筆寫滿了兩頁作文紙,仍意猶未盡,在第三頁又寫了幾行,批語竟達560字之多。

學生批改作文,關鍵在於同學生商量,研究學生的寫作興趣、閱讀興趣、批改興趣。適應學生心理,組織得好了,才有實效,學生的批改能力才會提高。

有一名學生問我:“老師,您猜我最愛上什麼課?”我說:“不是體育,就是音樂!”“都不對,我最愛上批改作文這節課。”“為什麼?”“我特別願看別人的作文,又很願給人家挑毛病。”

1984年,我讓我擔任班主任的兩個班的學生投票表決:是老師給批改作文好,還是互相批改好。共106名同學投票,98人認為互相批改好,只有8名同學認為老師批改好。同學們分析,這8名同學為什麼願讓老師批改呢?同學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剛轉到班級不久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嘗到互相批改的甜頭。

學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麼好處呢?十幾年的實踐,使我覺得有五點好處:

第一,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第二,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引為戒鑒,也是好事,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每次又都抽籤換人,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