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179)

1、三明治人生

半年前,我乘巴士去法國鄉間旅行。汽車要在一個小鎮上停留十分鐘,閒著無事兒,我便走進一家小餐館。餐館十分整潔,陳列台上有濃湯、各色沙拉以及咖啡、美酒。我想嘗嘗法式濃湯,便向老闆點了一道。

“不賣湯。”“什麼?”我疑惑不解地問。

“對不起。因為您是搭乘巴士的人,所以,我想您還是隨便點個漢堡包或三明治的好。不瞞您說,為了熬這湯,我花去了整整好幾個小時,它的味道是全法國最棒的。面對這么好的美味,您卻只能有幾分鐘來喝它,太可惜了!我決不會讓您來糟蹋它的。”

我終於沒能喝成這美味的法式濃湯。但我卻是完全能理解小餐館老闆的。因為,在這位堅持不賣湯的老闆看來,喝湯,是一件應該十分強調品嘗過程的事情。湯中那豐富與細緻的滋味,唯有你慢慢與細細地去品嘗,才能充分地領略到。三明治算什麼,人們吃它,要的不過只是儘快地填飽肚子這個結果罷了。

現代人的生活喧囂而忙碌,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地變得只重視一件事情的最終結果,而往往忽視好好享受與體味人生那豐富的過程。他們的人生越來越像是一個在匆忙中被咽下的三明治,細細去品味濃湯的感覺,已經離他們很遠很遠了。

2、上帝的失誤

禮拜日,一個修女和一位教士在打高爾夫球。教士第一次揮動球棒,球徑直飛入了一個湖裡。他說道:“該死的,沒擊中。”並用十分難聽的話大聲咒罵起來。

當教士第二次揮動球棒,球又落入了一個沙坑裡面。“該死的,又沒擊中!”並在他氣憤地咒罵中,又增加了另一些難聽的話。

“你不應當在安息日說些詛咒難聽的話語。”修女說。

但教士的手氣總是很糟糕,當他把一個球擊入樹林裡時,他又說道:“該死的,又沒擊中!”詛咒得越發厲害了。

“太可怕了!”修女說:“如果你膽敢再罵一次,我就要祈求上帝用一道閃電把你擊死。”

教士絲毫不理,對準球一揮球棒,球落在一棵樹上,被一個鳥窩卡住了。他喊道:“該死的!又沒擊中!”並咒罵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厲害。

突然間天色昏暗,一道巨大的閃電擊中了修女。

這時只聽見從雲層里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該死的,又沒擊中!”

3、舌粲蓮花

理髮師傅帶了個新徒弟。徒弟學藝3個月後,正式上崗。他給第一位顧客理完髮,顧客照照鏡子說:“頭髮留得太長。”徒弟不語,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髮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深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髮,顧客照照鏡子說:“頭髮剪得太短。”徒弟無言。師傅笑著解釋:“頭髮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髮,顧客一邊交錢一邊道:“花時間挺長的。”徒弟沉默不語。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入屋蒼頭秀士,出門白面書生么?”顧客聽罷,大笑而去。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髮,顧客一邊付款一邊說:“動作挺利索,20分鐘就解決問題。”徒弟不知所措,無言。師傅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您何樂而不為呢?”顧客聽了,笑著告辭。

晚上打烊。徒弟膽怯地問師傅:“您為什麼處處替我說好話?我沒一次做對呀。”

師傅寬厚地說:“不錯,每一件事都包含了兩重性,有對有錯,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顧客面前鼓勵你,對顧客來說,是討人家喜歡,因為誰都愛聽吉言;對你而言,既是鼓勵又是鞭策,因為萬事開頭難,我希望你以後把活做得更加漂亮。”

徒弟很受感動,從此,他越發刻苦學藝。日復一日,徒弟的技藝日益精湛。

4、窮人的自尊

80多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沃爾遜小鎮,湧來了一群飢餓的難民。當鎮長傑克遜先生髮送食品時,許多難民迅速拿到分到的食物吞嚼起來……這其中,有一個年輕人例外,他對鎮長說:“鎮長,你送給我這么多好吃的,我能為你幹些什麼嗎?”

傑克遜笑了:“我給你們食物,並不是尋求什麼回報,我只不過給你們提供一些幫助而已,並不需要你們乾什麼。那位年輕人聽了,並沒有領情,“如果沒有活兒給我乾的話,我不會接受你的食物,真的,我總得為你乾點什麼呀!”

傑克遜覺得這位年輕人很不一般。可是,又沒有什麼讓他乾,傑克遜只好蹲下來,讓年輕人給他捶背。後來,年輕人被留了下來,傑克遜鎮長把女兒也嫁給了他。

20年後,這位年輕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

哈默的成功,固然有許多因素,但他那種拒絕不勞而獲的做法,卻為他贏得了寶貴的自尊。看來構築成功的大廈,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強的紅磚之外,還離不開那種名叫自尊的鋼筋!

5、勇氣

19世紀,在英國的名門公立學校——哈羅學校,常常會出現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在一個新生的面前,頤指氣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腦地打起來。

旁觀的學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鬨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欺凌的一幕,眼裡漸漸湧出了淚水,終於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問這個幹嗎?”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後,學校里反抗惡行暴力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後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願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6、包容

俄羅斯有位女鋼琴家,9歲時就很挑剔。有一次她遠涉重洋到美國參加一項重大的鋼琴賽事。這次比賽規格高,聽眾多,參賽選手也多,請來的評審都是極有權威的大家。但這位9歲的俄羅斯小姑娘一上台就覺得那個琴凳不合適,要求換一個琴凳。整個決賽場上,萬名觀眾靜悄悄地注視著那個大膽而挑剔的女孩。這時,若有一個評審對女孩延誤比賽時間稍稍流露出不滿,都有可能造成女孩演奏的失敗。那些聲名赫赫的評審們居然包容了女孩的挑剔,任其換了一個琴凳。出乎意料的是,俄羅斯女孩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聽眾包括評審在內都情不自禁地為女孩鼓起掌來。可以說,這次比賽中評審的包容,是人類藝術史上一次耐人尋味的包容。

7、大衛背上的傷痕

一位雕塑家得到一塊質地非常精美的大理石。他覺得大理石非常適合雕刻一個人像。於是,他拿起了鑿子。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用力過重,只那么一鑿,他就敲下了一大塊碎屑。雕塑家立刻停下來,經過三天思索,他決定放棄構思好的雕塑,因為他意識到自己難以駕馭這塊寶貴的材料。後來,這塊大理石被贈送給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米開朗琪羅用這塊大理石雕刻出曠世傑作——大衛像。

細心的觀賞者指著大衛背上的一道明顯的傷痕,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略感惋惜,並慨嘆先前的那位雕塑家有些冒失。米開朗琪羅糾正道:“那位先生已經相當慎重了,如果他冒失草率的話,這塊特別的材料早就不復存在了,而我的大衛像也就無從產生了。”“這么說,你還要感謝那位雕塑家?”有人困惑不解了。“是的,我要感謝他難得的認真,他的雕刻和放棄都是極其認真的。另外,我還要感謝他留下的那塊傷痕,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讓我的每一刀每一鑿都千百倍地細心,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米開朗琪羅充滿敬意地道出了他獲得成功的另一個秘訣——汲取別人的教訓,以最大的認真,去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

8、兩個好聽的傳說

有兩個好聽的傳說,與八仙有關。這是我小時候,我奶奶講的。

其一:漢鍾離到人間傳授法術,指導人們如何“點石成金”。人們蜂擁而來求藝,惟獨呂洞賓問道:“點石成金之後,金子還會變回石頭嗎?”漢鍾離答:“會,但那是3000年之後的事情了。”呂洞賓大驚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後本想靠一塊金子來度日,但金子卻變回了石子,那豈不害了人家!這法術萬萬學不得!”呂洞賓拒絕學“點石成金”的法術——他剛一拒絕,便成了仙。

其二:鐵拐李騎著毛驢在人間閒逛,見到一個瞎眼婆婆向一位姑娘乞討。姑娘端了一碗米飯給瞎眼婆婆,卻在遞給婆婆之前,又另外找出一個空碗,一口口將米飯塞進自己嘴裡咀嚼一番再吐到空碗裡,最後才遞到婆婆手上。鐵拐李指責道:“你怎能這樣呢,將自己吃過的米飯給老人家吃!”姑娘道:“老奶奶的牙齒全部掉光了,我怕她被乾硬的米飯哽著,只好幫她把米飯一口口嚼碎了……”——話音剛落,她便輕輕升上天空。她,就是何仙姑。

這兩個傳說我愛聽,百聽不厭。我奶奶說:“要成仙,就得時時刻刻在心裡藏著一份善念。”我不想成仙,我也知道自己永遠成不了仙。

9、幸福其實離我們很近

假如將全世界各種族的人口按一個100人的村莊按比例來計算的話,那么,這個村莊將有: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30名白人和70名非白人;89名異性戀和11名同性戀; 6人擁有全村財富的89%,而這6人均來自美國;80人住房條件不好;70人為文盲;50人營養不良; 1人正在死亡; 1人正在出生; 1人擁有電腦; 1人擁有大學文憑;……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世界,那么忍耐與理解則變得再明顯不過了。也請記住下列信息: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幾百萬人更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了;

如果你從未嘗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飢餓的滋味,那么你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更好;

如果你的冰櫃里有食物,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在銀行里有存款,錢包里有票子。口袋裡有零錢,那么你屬於世上8%最幸運之人;

如果你讀了封來信,那么你剛剛得到了一個雙重的祝福,因為有人想到了你,而你並不屬於那另外20億文盲。

所以,去工作而不要以掙錢為目的;去愛而忘記所有別人對你的不是;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關注;去唱歌而不要想著有人在聽;去生活就像這世界是天堂。

10、牛津乞丐也讀書

2001年11月初到牛津,在市內各家新舊書店間淘書。從街上走過時看到一個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顧初冬的寒冷,專心致志地捧讀一部書。這個景象我還沒有見到過,我施捨了先令和從中國帶來的一枚銀戒指,那乞丐點頭稱謝,我問他看的是什麼書,原來是英國名家凡爾納的小說。溫飽都還不能保證,卻照樣需要幻想中的“環遊地球”。我想,這個場景對於我們教科書上有關文學功能的教條說法,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英國每550人印書一種,德國1050人印書一種,法國1600人印書一種,美國每4000人印書一種,中國每00人印書一種。也就是說,每年讀者需要的印書種類,英國讀者比德國讀者多一倍,比法國讀者多兩倍,比美國讀者多幾乎七倍,比中國讀者多二十倍。在倫敦,閱讀的需要,幾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樣,成為近乎本能的文化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