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177)

1、多看效應

人們常常說“喜新厭舊”,似乎人對於新鮮的東西更為喜愛,而對熟悉的東西則感覺厭倦。

事實真是如此嗎?

20世紀末,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這種對越熟悉東西越喜歡的現象被稱為“多 看效應”。

多看效應不僅僅是在心理學實驗中才出現,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發現這種現象。例如: 我們 新認識的人中,有時會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難看,可是在多次見到此人之後,逐漸就不覺得他難看了,有時甚至會覺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親戚朋友間多來往能增進感情,否則就可能會慢慢疏遠。另外,你細心觀察可能會發現,經常在領導身邊出現的人往往比較受領導喜歡。這可能也是多看效應的作用吧?因此,如果你希望被別人喜歡,別忘了給他機會多“看見”你。但是請注意,“多看”的次數是有界限的,過於熟悉可能會產生厭煩感喔。

2、分割目標

美國一位名叫羅伯·舒樂的博士,在自己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卻立志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這座教堂的預算造價為700萬美元。

舒樂博士首先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奇特計畫:

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他把700萬美元這個大目標,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標,最終分割到1萬美元。每次募捐1萬美元,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就這樣,他一萬美元一萬美元地募捐,一點一滴地籌集,歷時12年,一座最終造價2000萬美元、可容納1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這座水晶大教堂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與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的遊覽勝景。

一些大目標看似難以實現,但把它分割成無數個小目標,實現起來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每天實現一個小目標,日積月累,你就會收穫人生的大成功。

3、等待三天

訪美的一位中國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著一位賣花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穿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卻是祥和高興的神情。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說:“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麼不呢?一切都這么美好。”

“對煩惱,你倒真能看得開。”女作家隨口說了一句。

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驚:“耶酥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時,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復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復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平凡而又充滿哲理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把煩惱和痛苦拋下,全力去收穫快樂。

4、美國聯考作文——刁鑽

癩蛤蟆是否有聽覺?試證明之。

試說出一種根源在外太空的東西,並為你的理論作一完整的闡述。

請以下面的句子開頭,寫一個故事:“在多年以後,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與冰有關的經驗……”故事須提及一雙襪子、一個紀念碑、一串鑰匙、一頭家畜和莎翁全集。

答不出來?那么閣下可能跨不進美國大學的門檻了!因為上述問題皆是現在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題。

現在,美國不少大學都在入學考試題目中注入新元素,一方面希望刺激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校方也可藉此宣傳學校雖是做學問的地方,但也有幽默的一面,也有新思維,藉以抬高身價。

美國大學這種以刁鑽古怪問題考核學生的風氣,醞釀於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題是“你剛完成了300頁的自我介紹,請交出第217頁。”該校滿意以此法選拔學生,並沿用至今。其他大學爭相效仿,如霍普金斯大學要求學生寫一篇利用鐵絲、汽車貼紙、蛋糕盒和木工工具來解決問題的文章;另一大學則要學生假設自己是雜誌編輯,為2010年元旦撰寫封面故事。

刁鑽考題已蔚然成風,芝加哥大學教務部院長奧尼爾指出,刁鑽問題能刺激學生思維,因而會產生豐富的想像力和有趣的答案,老師閱卷不再煩悶,學生也歡迎。

拉瑟爾本來無意申報芝加哥大學,但當她從網上看到芝大給學生的考題--為一個電視節目撰寫計畫書,其中要提及一出德國歌劇、費密(物理學家)的私人教師、梵谷那隻被割下的耳朵等,不禁大笑,當即決定將芝加哥大學作為首選。拉瑟爾覺得芝大能給她另類的世界觀。

也有很“正統”的。“人類總會犯錯誤,但他們也有偉大的時刻,其中之一,在我看來,就是_____。要求:將這個語句填寫完整,內容可以是文學、歷史、時事和你自己的經驗中的例子。用這句話作為開頭,完成一篇有條理的短文,解釋你如此積極地看待某時刻的原因。”

這樣的題目,小巧中蘊涵質樸、親和,簡潔中蘊涵哲思,而不僅僅是一種道德闡述。

5、法國聯考作文——思辯

所謂法國的“聯考”是指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法國沒有統一的“聯考”,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考試成績。有的大學有自己的專門考試,稱為concours。

法國的高三分文、理、經濟科,作文考試各科均有三題,可選做一題。

文科

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1.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

2.“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

理科

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

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

法國不愧是哲學家的搖籃,連聯考都要測試學生的哲學思辯能力。倘若這樣的題目真的出現在我們的聯考試卷上,恐怕不光是考生,連老師、家長都要汗顏。

6、最後一周糧食

在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時期,各個城邦之間經常發生殘酷的戰爭。其中有一次戰爭,雅典城邦被敵對的城邦圍困了半年之久。這個時候,雅典最高長官命令負責軍糧的官員認真計算一下他們還有多少糧食,雅典還能支撐多久。沒有多長時間,官員驚慌失措地來報,我們的糧食僅僅還夠支撐一周的時間,一周以後全城的人就會被餓死。

最先聽到這個訊息的一些官員也驚慌失措起來,他們紛紛向長官進言,與其被圍困餓死,還不如開城投降,保住一城百姓的性命。

這個時候,最高長官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充滿了自信和樂觀。他說,我們還有一周的糧食可以支持,太好了,難道我們不能利用這一周突圍嗎?敵人的軍糧就能夠一周用嗎?難道一周我們還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嗎?

是啊,還有一周呢,一周,也許敵人就會堅持不住了,我們就會不戰而勝了。

正如最高長官預測的那樣,到了他們的糧食還能夠支撐三天時間的時候,圍城的敵人開始撤退了,原因是他們的軍糧已經用盡了,雅典靠信心和希望戰勝了敵人。

有很多時候是這樣的,同一個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從一個角度去看是死路一條的絕路,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則是充滿希望的陽光大道。

7、亞洲各國禁忌

點頭不算搖頭算在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等國,人們以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印度人表示贊同時,總是先把頭往左或右輕輕地斜一下,然後立刻恢復原狀,令人以為是“不要”或“不願意”,其實是表示“知道了”或“好的”。

不用左手遞交東西在東南亞諸國,人們認為左手是不乾淨的,握手時若伸出左手或以左手遞東西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是對他懷有惡意。因此握手或遞交東西時,必須使用右手或是用雙手為妥。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與和尚交談時要保持低姿式到斯里蘭卡等佛教國家旅行,便會發現一般人設法使自己的頭低過和尚的頭,貴如總統、總理,也要謹守這個原則。

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

8、凜然不屈的高昂的頭

1967年,正是文革“如火如荼”的年代。七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南京路上一張海報上寫著,上海市造反派定於當晚在華師大校園廣場聯合批鬥“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吳強,屆時由“反動文霸”巴金陪斗。

晚上,華師大校園偌大的操場上擠滿了人。“把反動文霸巴金押上來陪斗!”驀地一聲,會場的空氣為之一震!還沒有等我反應過來,只聽得台後一片吆喝聲響,幾個彪形大漢架著一個中等身材的老人衝上台來。由於推得太猛,老人步履踉蹌,身子向前傾仄,差一點撲倒在地。

巴金當時是上海作協主席,據說與作協黨組書記吳強“一貫狼狽為奸”,現在批鬥吳強,他自然應當“陪斗”。然而,他一上台態度就如此傲慢,這委實使造反派“義憤填膺”,於是他們下決心要把他的“反動氣焰”打下去。在一片震耳欲聾的口號聲中,押他上台的大漢狠狠地揪住他的頭髮往下按。誰知剛按下,他的頭就倔強地昂了起來;再按,再昂,如此反覆,巴金的脖子上仿佛裝了個強有力的彈簧,造反派無論如何也無法使他低下頭去。

造反派有些慌亂,吆喝聲、口號聲像暴風雨般壓下來:“巴金不投降,就叫他滅亡!”“頑抗到底,死路一條!”……

然而,這一切仍不奏效,巴金的頭還是高高地昂著。造反派在暴怒之下,索性一手抵住他的脊背,一手抓住他的頭髮往後扳。這一手果然厲害,巴金的臉憋得發紫,喉嚨因透不過氣而咯咯作響;難以忍受的痛苦使他的臉頰都扭歪了。但是,他咬緊牙關,緊皺雙眉,一聲不響,造反派的手一松,他的頭又高高地昂了起來。

批鬥會再度僵住了,造反派不得不草草收場。三十多年來,我始終忘不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更忘不了那凜然不可侵犯的高昂的頭……

9、太深了的“不信任”

我們心底“不信任”的基礎太深了,辜負了太多的好意。

——畫家黃永玉說,一次他在巴黎寫生,一位年輕的法國女士微笑著跪在他背後看他畫畫。“然後,她給我倒了一杯水。”喝不喝呢?畫家首先想到的是她會不會在水裡下蒙汗藥;待她招招手微笑著走了,“我馬上摸摸後褲袋的錢包還在不在”

在人生的戰場上,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拼了命,也不要抱怨環境對你的要求過苛。應該想的是,自己的對手是否更拚命,別人的環境會不會更嚴苛。

——台灣作家劉墉如是說

脆弱的人,只懂得憐憫自己,而不知反省自己。

——在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眼中,很多人都是脆弱的人

我們在揚起塵土之後,就抱怨說看不見,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動。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

成熟的社會應當建立在遵守交通規則、互相謙讓、步行者優先的精神上,今天的中國與這種精神相距甚遠。

——日本《產經新聞》載文評中國的“私家車熱”

做生意要用的學問其實很簡單,會用加、減、乘、除就夠了,其實,乘、除都很少用,主要是在用加、減。

——某位只受過初等教育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在開會時這樣告誡他的研究生部下

10、名人也想過安樂死

11月25日是巴金100歲大壽,11月2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會客室》節目採訪了巴金養子和冰心的女兒吳青等三位嘉賓。

吳青介紹說,巴金老人和冰心的私交非常好,以前兩人身體狀況還好,經常聊個沒完。她回憶起兩位老人時說,兩位老人的很多思想都非常一致,都曾經想過用“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1995年我母親病重住院,到1999年,我母親在這期間就想過安樂死。”她回憶說,那時冰心老人就說過,“我覺得我已經失去了再活著的意義。”

吳青深情地談起巴金舅舅時說:“他活得很痛苦,他的心愿就是能安樂死,但他身邊所有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著。”

《巴金全傳》的作者陳丹晨是去年10月見到巴金的,有一幕他難以忘懷:“巴金一天基本上是睡在那裡,有幾次醒過來,他還是很清醒的,有一次他醒來拉著女兒小林的手,抓得很緊,還流著眼淚。”

記者從巴金女兒李小林那裡了解到,雖然病魔仍在困擾著這位不朽的老人,但巴金的百歲大壽仍過得喜慶,房間裡擺著巴金最喜歡的紅玫瑰,家人幫巴金老人洗了頭,理了發,那天的陽光很好,雖然不能扶巴金去院子裡曬太陽,但把病房裡的窗簾拉開了,希望這位老人在溫暖他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陽光的撫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