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聯考作文閱卷手記、優秀作文6篇及點評

二  寫作  70分

28.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型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材料】鄭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揚州興化人。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他生性豪放,落拓不羈。中年(乾隆元年)舉進士,曾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頗有政績,極受人民愛戴。乾隆十八年,濰縣大旱,鄭燮為救濟災民,請賑忤上罷官。晚年客居揚州賣畫為生。他在仕途上雖不得意,但在詩、書、畫藝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板橋集》傳世,《清史稿》卷五四有傳。

在中國書畫的歷史上,再難找到鄭板橋這樣在民間具有歷久不衰的轟動效應的。文人墨客也好,普通百姓也罷,一說起書法繪畫,怪石蘭竹,或是提起清正愛民的好官,人們都會自然地想起鄭板橋、說到板橋鄭燮這個名字。他的“六分半書”的書法、剛勁瀟灑的“瘦竹、“難得糊塗”的名言佳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確,“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包含著既簡單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千世界。在中國百姓的心目中,鄭板橋可稱得既有幽默個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鄭板橋的書法被人們稱作“板橋體”,因為大眾對其人品的熱愛,所以數百年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操有何種口音的人皆爭相傳誦,有人說板橋體是六分半書,還有人說他是七分半書。其實怎樣稱謂並不重要,我們欣賞鄭板橋書法,首先要分析板橋書法產生的時代條件和文化環境。了解了客觀條件之後再來了解主觀條件。

乾隆時代是滿清王朝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乾隆在大興文字獄、殘酷鎮壓具有反清復明思想的知識份子的同時,繼續推行博學鴻詞的選賢制度,以收攏漢族知識份子為其王權服務。他借編輯《四庫全書》和翻刻《三希堂法帖》弘揚儒家地位、以達到規範知識份子審美觀的目的。為了適應八股取士的需要,他大力提倡以“烏黑、整潔”為審美標準的“館閣體”。康熙、雍正以來重視帖學而輕視碑學,致使王室成員把趙孟頫、董其昌奉若神明。乾隆本人寫得一手綿軟的毛筆字,就是這個時代的反映。

鄭板橋所生活的清代中葉,揚州一帶是商業十分繁榮的地區,乾隆六次南巡,許多城鎮大興土木,也助長了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十里長街市井連”的揚州就是這時發展起來的。富有經濟實力的市民渴望在文化層次上的提高,“他們的追求和模仿往往流於表面化,同時也不知不覺從自己的審美趣味出發,對貴族化的傳統文化加以抵制和改造。鄭燮的書風正好與市民意識對典雅的嘲弄暗和”(《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邱振中語)。

當時購買鄭板橋書畫者絡繹不絕。“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騷人詞伯,山中老僧,黃冠煉客,得其片紙、隻字書,皆惜藏庋”(《鄭板橋全集。自敘》)。鄭板橋賣書賣畫的趣聞軼事在民間流傳頗多,如因嗜狗肉美味而誤中鹽商之計被騙去字畫、只肯付銀二千兩的一半而得板橋半副對聯等故事,都足以說明板橋的書畫作品不只是無償地供權貴們欣賞的藝術品。他在去世前六年寫的《潤格》帖(一稱《謝客告示》)即最有力的佐證:“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實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猶恐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工和尚屬公謝客。板橋鄭燮”(《板橋集》)

鄭板橋的儲事態度決定了他以嘲世主義的態度進行創作。那種傳統的文人氣質和清高的作風在鄭板橋身上早已明顯退去。藝術家要面對現實,就要研究各個層次人們的審美心態,以自己的審美和作品去適應社會。“揚州八怪”都是在政治上不得意而轉入藝術界的知音,其藝術追求很快與揚州及沿海地區商人的審美心態一拍即和。就是這樣一種時代背景,為鄭板橋提供了一個展示其藝術才華的廣闊天地。他以獨具自家面目的怪書出現在當時的書壇上,大張旗鼓地向所謂正統書風宣戰,有力地衝擊了風行於世的“館閣體”。

“板橋體”書法藝術是鄭板橋審美心態的濃縮和總結,是他文化性格的提煉與映照。他的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各種技法相互滲透。他不僅把書法中的各種書體融入其中,而且還把繪畫中的技法也融入其書法中。中國書法藝術對傳統文化的依附關係,是世界上任何藝術無法比擬的,離開傳統就喪失了書法藝術的生命。鄭板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極為全面和深入。其行書和小楷具有鍾繇、王羲之遺韻;他的題畫之作又往往把各種書體的筆意融為一體,極具天機暢然之意蘊。無論他的《懷素自敘節選》七行臨摹書作,還是《臨岣嶁碑軸》,已經不是簡單地臨寫,而是進行一種取象去形的創造。這兩件作品都是以篆寫隸,用筆沉著痛快,隨意率真,意趣豐足。不過,鄭板橋用功最多的是蘇東坡、黃山谷、懷素等人和《瘞鶴銘》。

鄭板橋說他自己“既無涪翁之勁跋,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異,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草”。所謂“真隸相參之法”,就是把分隸的筆法筆意乃至結構參入行楷之中,同時又以行草筆勢為之。這就是他特有的“板橋體”、“六分半書”。

書法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發展中,其惰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楷書成熟以後,再也難以出現王羲之、歐陽詢那樣對書體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書法大師。書法家的成功從對書體的改革轉入了表現藝術個性的塑造。許多功力深厚者也未能逾越惰性所形成的障礙。鄭板橋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既能繼承傳統,又能融會各體各法而出自家面貌,鮮明地塑造出了他本人的藝術個性。他以繪畫的技法用於書法,不僅在當時是驚人之舉,就是幾千年來也還沒有象他這樣的自我創造。

鄭板橋的《論書詩軸》是“板橋體”的典型代表。放眼望去,如亂石鋪街,似滿天星斗,墨象斑駁,跌宕奇詭,一派冷峭駿跋、嬉笑怒罵而又自然天成的浪漫意趣。“平生愛學高司寇”,開篇的幾個字就已將自家風範顯露出來。“平生”似很平常,“愛”字的造型十分突出,寓真、行、篆、隸各體筆法於其中,厚重且突兀的“點”在這裡十分醒目,“學高”二字明顯取斜勢,但細察之其重心還並不歪斜,“寇”字最後的鉤筆雖怪模怪樣,但十分有力,並在第一行的構成中產生了曲線的跌宕。至“且園先生”這裡又產生了更為明顯的跌宕,在筆力輕提之後,“書法”二字又以濃墨重筆構成了另一種變化,且與前面的“愛”字形成呼應之妙。第一行里有兩次出現“且園”二字,他們的造型有很大不同,就連筆力輕重也有所變化。第一個“園”字是行楷,而第二個“園”字則是變了行的草書。“坡公”二字在第二行中有兩處,且有三個“坡”字,在它們的大小、形態以及筆法上各不相同。第一個“坡”字的末筆是用分書筆法,第二個用的是楷書筆法,而第三個則又採用點法,藏而不出。“坡書肥厚”的“肥”字,其左筆渾厚、波而不挑,與第一個“坡”字的撇筆雖有肥瘦之別,但有呼應之妙。“山谷書飄飄有奇側之勢,風乎云乎玉條瘦乎”(第三行至第四行),這裡的“有奇側之勢”幾個字變化劇烈,在造型上有的又瘦又高(“有”字)、有的又矮又壯(“雲”字)、有的如揮舞醉拳(“奇側”)、有的如亭亭美女(“玉條”)、舉步婀娜。種種變化,都為整體構圖設下了此伏彼起的情趣伏筆,仿佛這些具有神采的點畫都是富有生命的,比起板橋筆下的蘭竹也毫不遜色。第五行的造型更為奇特,“人”字的左筆儼然竹枝竹條,挺拔勁健;而其右半邊的捺劃不正是被風吹動的竹葉嗎!而這裡(四行首“瘦”的左撇、五行末“妙”的末筆、六行的“之”、七行的“趙”末筆)的用筆和造型不正是蘭草么!“東坡所謂超妙入神”這幾個字可謂真的是超妙入神了。在大小變化、跌宕奇側之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如天上飛來的草書(“入”字),他是多么瀟灑!有如凌空的閃電從天而下,有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

鄭板橋的捺、“走之”、橫劃都充滿波折震動,在極為豐富的變化中相互對比、相互映襯。“板橋體”中各種不同的造型、筆意和體式、在萬千變化的交錯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呼應,細細把玩,意味無窮。

《鄭燮論書詩》中所營造的是一種獨抒己見的學術氣氛,在萬千變化中有嚴謹的分析、理智的思考、形象的描述、中肯的評價、自信的判斷和表達。然而,他能嚴謹中多含活潑的趣味、理智中頗有浪漫的飄逸、變化中不失文人的風雅,怪而不荒誕、奇而不離宗、擒能不拘謹、放可有妙逸,實在難能可貴。正象他的繪畫一樣,他胸中的大千世界通過這飄逸多變的筆墨線條充分地得以宣洩。不過,繪畫畢竟是以具象的形象進行塑造,而書法比之繪畫,其塑造過程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板橋的不同心境、不同內容的書作,展現給欣賞者的印象是會有所區別的。但無論怎樣變化,他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他的藝術風格象他人一樣,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評分標準】

一類卷(63-70 分)基準分67 分

準確理解材料,角度恰當,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有新意,有文采。

二類卷(52-62 分)基準分57 分

理解材料基本準確,角度較恰當,立意較深刻,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 分)基準分45 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當,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確,內容尚充實,感情尚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偶有語病。

四類卷(21-38 分)基準分29 分

偏離材料,角度或立意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單薄,結構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五類卷(加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項即為五類:

⑴脫離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400 字。

說明:

⑴未寫題目扣2 分。

⑵錯別字1 個扣1 分,至多扣3 分。

⑶標點錯誤多,酌情扣分。

⑷文面不整潔,酌情扣1-2 分;文面整潔美觀,酣清加1-2 分。

【考點】

作文題目要仔細思考的,尤其感覺最後一句話,想了一分鐘 其實也就是說他的作品 獨一無二,不可無一=雙重否定=獨一 不可有二=無二,所以說 主題還是創新 結合政治中提到的揚棄的概念,取百家之長,成一派風格。

所以作文說難不難 說容易也不容易要創新,更要有創新的基礎,沒有臨摹眾家,沒有畫竹技巧,何來板橋體。要給空談創新的人以警示。

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這個作文題太難了,難就難在學生沒有創新的意識,更沒有創新的經歷。

其實,這個題目應該並不難,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僅需要專業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創新。

【高三老師的觀點】我是一名教師,對於今年的聯考語文作文題的看法,作為材料作文很有文化含量,內容也有思辨性,但是今年的題目不利於大多數考生水平的發揮,如果批閱不放寬要求,估計很多學生立意會偏。現有些特級教師在媒體上發表的觀點都認同,可有些學生立意為“整體與個體”我希望今年批閱試卷時,能否人性化些,放寬要求些,把此立意視為不偏題。往年上海卷的作文題要人性化得多,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他們”,這幾個題目看起來是命題作文,實際上是半話題作文,學生寫作時放得開,而且能夠避免因漏寫作文題而扣分。我覺得上海市今年的材料作文題較往年轉急了,太突然了。唉,考生真可憐,這樣要誤了一些優秀學生,十二年的書毀於一旦,語文教師也很可憐!上海市的教學管理節奏太快,真的不知以後怎么當語文教師。

【優秀習作】

貴在獨創

我從小喜歡集郵。我看見郵票,就從信封上剪下來,貼到我的集郵本上。據說,像我這樣的中國的集郵迷,已經多達三億。

在眾多的集郵愛好者之中,北京的劉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郵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郵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國古代科學家”郵票中李時珍戴的帽子;“八一”紀念郵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軍帽子;關漢卿紀念郵票上關漢卿的帽子;“中國人民志願軍凱鏇歸國”紀念郵票上志願軍戰士的帽子;杜甫紀念郵票上杜甫的帽子;兒童特種郵票那12個孩子戴著12種不同式樣的帽子……他專門收藏這些跟帽子有關的郵票,接著他去查閱資料,去請教歷史學家、戲劇家、文學家,深入研究帽子,透過郵票這小小的視窗,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帽子的演變史!他舉辦了《新中國郵票上的帽子》專題郵展,引起參觀者莫大的興趣。

我所感興趣的不在於這郵展本身,而在於劉超獨創的視角:他展出的郵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郵票,然而獨具慧眼的他吹響了“帽子”郵票的“集結號”,產生了平中出奇、凡中顯異的效果,成為三億集郵愛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郵票專家”。他異彩耀人,一舉榮獲“中華全國郵票展覽”銀質獎!劉超出奇制勝,給了收藏迷們以深刻的啟示,不要忙忙碌碌於收與藏,還要善於思索,善於創新,善於想出不同於眾的新點子。

從劉超的“帽子”郵票,我聯想起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中國,會拉小提琴的人不計其數,會哼越劇的人也數不勝數,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劇跟小提琴結合起來,創一代之新,一炮打響,一舉成功。

當時,何占豪還只是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的一名學生,還未學過作曲。他從小在浙江一個越劇團中長大,熟悉越劇。他的思想上沒有什麼框框,大膽把越劇與小提琴結合起來,與同學陳鋼一起寫出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當時,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來,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會蜚聲中外樂壇,就在於它一新耳目,別具風格。何占豪說:“我的創作,大的風格必須是中國的,小的風格必須是我何占豪個人的。”這句話集中地體現了他的獨創精神。

其實,就京劇來說,“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他們各自成為一大流派,成功的緣由同樣是“獨創”兩個字。在眾多的畫家中,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齊白石的蝦,李可染的牛,也是由於富有獨創精神,自成一家,各樹一幟。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過於踩著別人的腳印走。這種因循守舊的人,就像老是圍著碾子打轉轉一樣,永遠不能走別人所沒有走過的路,創造別人所沒有創造的東西。正因為這樣,作為作家,我一直把這樣的格言奉為創作原則: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我要努力寫出“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作品。只有敢於創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門。

喔,獨創可貴,貴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