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聯考作文閱卷手記

●傳統意義上的材料作文,一般是寫成議論文,但也可以不拘泥於議論文這種形式。今年就有考生採用記敘文的形式,照樣寫出很出彩的作文。 

●與往屆相比,今年聯考作文中使用老例子的少了。我們更多地看到大量新鮮而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材料,如小瀋陽、周立波、周杰倫、劉謙、芙蓉姐姐、易中天、于丹、韓寒、“山寨文化”等。而且多數學生不流於表面,能透過現象進行較深入的分析。 

●有些考生,從其行文來看,是有一定寫作功底的,老老實實自己去寫,不一定就寫不出好作文,但由於缺乏自信,偏要套題,結果落得四類卷的下場。閱卷老師頗為這些考生感到可惜。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儘管XX年上海聯考作文命題剛剛掀起它神秘蓋頭的時候,多少讓人感覺有點懵,覺得材料不好理解,無從下手,一些考生離考試結束只剩半小時卻還遲遲不敢下筆。但從閱卷的實際效果來看,老師們還是發現了不少令人驚喜的好作文。 

聯考作文中所反映出的學生視域之寬,閱讀之廣,選取角度之新穎,積累材料之豐富,行文之活潑,思想之深刻,見解之獨到,令閱卷老師嘖嘖讚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理解與把握題意準確、到位 

有的考生能從“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想到繼承和借鑑;從“他的作品,單個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想到每一個人都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個體,而正是由這些不同個性的個體,構成了和諧美好的整體;從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想到個性不可缺少,但具有個性的東西,如果有人一味地摹仿,那便失去了其個性,也失去了其創造的價值;有的考生能整體把握命題人所給的材料,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創新都不是孤立的,它離不開對前人成果的繼承,離不開對他人的借鑑,離不開每一個體的相互配合與對全局整體的把握。像這樣理解與把握題意,都是比較準確、到位的。

2 角度新穎、獨特 

一些考生選取的寫作角度非常新穎。比如一位考生寫道:整齊就好嗎?這位作者是針對“歪歪斜斜”而言的,“歪歪斜斜”是獨立的個性與風格,正是因為這些具有獨立個性與風格的個體,組合起來就成為整體的美;相反,整整齊齊毫無個性的個體,組合起來就顯得單調、呆板,不能給人以整體的美感。就如同一個人,看起來“歪歪斜斜”,邋裡邋遢,但他卻擁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靈。選取這樣的角度立意,就很新穎、獨特。 

3 形式上不拘一格 

傳統意義上的材料作文,一般是寫成議論文,但也可以不拘泥於議論文這種形式。有的考生採用記敘文的形式,照樣能寫出很出彩的作文。有一篇作文是這樣寫的:有三個人物,一個是“難”字,一個是長著紅鬍子的鄭板橋,一個是一百多年後的“我”。那個“難”字在角落裡哭泣,感到很委屈,說本來我和“得糊塗”是放在一起的,為什麼把我單踢出來,歪歪斜斜,人家都嫌我難看。一百多年後的“我”為它打抱不平,就去找鄭板橋理論,不料鄭板橋卻說:“歪歪斜斜恰是我的獨創,這是我用隸參以行楷,造成非隸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這是獨一無二的‘板橋體’,何有難看之理?你看我現在把它和‘得糊塗’放在一起,不是造成錯落有致,別有韻味的整體美嗎?”這篇作文寫得頗有情趣,富有靈性,又耐人尋味,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主旨,給閱卷老師留下深刻印象。 

4 材料新鮮而豐富 

與往屆相比,本屆學生發生了一個可喜的變化,就是使用老例子的少了。相反,我們在考生作文中看到了大量新鮮而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材料,比如小瀋陽、周立波、周杰倫、劉謙、芙蓉姐姐、易中天、于丹、韓寒、“山寨文化”等。而且多數學生不流於表面,而是透過現象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有的考生閱讀廣泛,視野開闊,讓閱卷老師讚嘆不已。有一位考生在作文中聯繫到儒家、道家哲學,聯繫到新疆的木卡姆,聯繫到藏傳佛教,聯繫到伊斯蘭教,說明中國文化是對世界各民族各具特性的文化的融合,而就是因為這種融合,構成了博大精深又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這篇作文旁徵博引,內容相當豐富,思想挖掘深刻,頗得閱卷老師青睞。 

有的考生還善於運用課文內的材料來闡思說理,且恰到好處,這一寫作態度值得提倡。 

5 語言樸實 

比起前幾年,今年的聯考作文語言華而不實的明顯少了,大多數考生的作文語言比較樸實,並且在樸實中見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