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生姿起伏出彩——怎樣寫出事件的波瀾

跌宕生姿  起伏出彩

——怎樣寫出事件的波瀾

敘事性記敘文的寫作藝術,其實就是編故事的藝術。編故事最忌看了頭就知道尾,沒有曲折,沒有變化,讀起來平板單調,味同嚼蠟。“故事人人會講,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許多事並不見得特別曲折複雜,可經過作家的生花妙筆之後,居然會使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見這裡就存在一個興波瀾、生變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問題。所以,掌握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方法,使行文曲折有致,是敘事性記敘文寫作指導的重點。

①巧設懸念,暗布疑陣:懸念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心情”,在藝術處理上採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它的特點是把故事情節、人物命運推向關鍵時刻時卻故意岔開,不作交待,或說出一個奇怪現象卻不露原因,把讀者推向一個欲罷不忍、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中。比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中,寫聲樂教授蘇林發現初試成績“十分優異”的考生陳伊玲,複試時令人“大失所望”。反差懸殊,違背常理,作者設定的這一懸念,不僅讓蘇林教授大惑不解,也讓讀者疑竇叢生。陳伊玲失敗了也不怨不恨,飄然而去。又一處懸念。讀者懸起的心被越吊越高,就越想去了解真情,因而構成了敘事中的波瀾,使讀者產生了急於了解事件發展的急切心情與期待心理。

敘事性記敘文設定懸念的方法很多,比如運用標題製造矛盾,設定疑團或問題,從而形成懸念;利用誤會使文章情節曲折離奇,吊起讀者胃口;利用倒敘,先寫事件的結果,讓讀者對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產生好奇,激發讀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經過;利用抑揚設疑,欲揚先抑,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造成懸念。不管採用哪種方法設定懸念,都要注意合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則,要在“疑問”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義。

②草蛇灰線,前伏後應:“草蛇灰線”是“伏線”的形象說法。草蛇,草上之蛇。蛇在泥路上爬行,必然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在草地上爬行,痕跡當然有,但不容易發現。灰線,灰上之線。在灰上劃一條線,本來就不容易發現,風一吹,線就走樣了,甚至就消失了,更難尋蹤跡。當然,雖然難尋,只要存在或存在過,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的。所以“草蛇灰線”是指行文時雖斷卻連、形斷實續、前伏後應的表達技法。這種技法的特點是先設定一個似無特別意義的情節(一般而言,多是小的、細微的情節),讓觀眾漫不經心地看過,並不認真覺察,而到後面,當情節有了重大或奇異的突變時,才感到前面情節已有過鋪墊或暗示。它能使所敘的事情既不致失脈脫節,又不流於平板直露。

比如莫泊桑的《項鍊》中寫瑪蒂爾德在得知項鍊真相之前,有兩處伏筆:

第二天,他們拿了盛項鍊的盒子,照著盒子上的招牌字號找到那家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帳薄,說:“太太,這掛項鍊不是我賣出的;我只賣出這個盒子。”……

路瓦栽夫人送還項鍊的時候,佛來思節夫人帶著一種不滿意的神情對她說:“你應當早一點還我,也許我早就要用它了。”佛來思節夫人沒有打開盒子。

兩個片斷一再寫到“盒子”,似乎無關要旨,但這讀者不經意處,恰恰是作者為後文得知項鍊真相而設定的伏筆。就全文看,這兩個片斷是“連而不連”,卻正“斷而不斷”,預告著女主人公悲劇的結局。

採用草蛇灰線,前伏後應的技法結構文章時,要“前者呼,後者應”,“往來而不絕”。其中巧設伏筆是關鍵,而伏筆的表現要點在一個“藏”字上,要藏得如靈蛇入水,不見形跡。

③運用蓄勢,著力突轉:突轉指的是情節的突然轉變,是在鋪墊、烘托,多方縈迴迂曲的蓄勢基礎上,造成一種引而不發而一觸即發的情境,然後筆鋒一轉,造成情節的曲折。這種反常的轉折,或表現為喜事突然變為悲事,或表現為人物從順境轉為逆境,突轉因為完全出乎意料,容易引起讀者的驚奇,從而產生“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的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美國一家雜誌社曾以3000美元的懸獎徵求一個文字最簡、情節最曲折的故事,一篇題為《獵獅》的文章獲得首獎。文章全文如下:

伊麗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裡接到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伊麗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屍在獅腹內。——佛萊特。”

這篇文章構思奇巧,引人入勝。巧在哪裡?巧就巧在突轉。短短的一百多字掀起了三個波瀾:巴布告別妻子,帶著妻弟前往非洲打獵(常態),可傳回一個不幸的訊息——巴布身亡;(突轉,第一個波瀾)伊莉薇娜要求把丈夫的屍體運回,(常態)可三個星期後,運回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獅屍”;(突轉,第二個波瀾)伊莉薇娜再索夫屍,(常態)可又得到弟弟佛萊特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回電——“巴布在獅腹內”。(突轉,一個更大的波瀾)作者把常態與突轉錯落相間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橫生的效果。【佳作欣賞】

選舉風波

臨近期末,要選優秀幹部了,全班共四個名額,星期三下午由全班同學民主投票選舉產生。本來是很簡單的事,可第四名的張楠和第五名的王雲選票一樣,而王雲又偏偏是班主任李老師的外甥,這下子,本來很簡單的事變得複雜起來。我們推測,只好憑老師那一票來定乾坤了。

大家議論紛紛,究竟誰當選一下子成了全班的焦點話題。

“我看,應該選張楠,因為他無論那方面都比王雲強。”

“就是的,我看最後一個名額非他莫屬了。”

“那不一定,你們可要知道,王雲可有個最大的優勢,他是……”

同學們看著王雲那洋洋得意的樣子,都有些憤憤不平了。也不知是誰竟然組織起幾個同學給老師寫了一封“敦促書”,這樣一來,本來就不平靜的教室頓時沸騰起來。有的同學拍案叫絕,稱讚寫得好,有的同學誠惶誠恐,扯著嗓子喊:“還是別寫了,這不是等著挨批嗎。”還有的交頭接耳,不知在議論什麼。

第二天早晨,我走進教室,只見同學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地議論著,不知誰還煽風點火:“這下可有好戲瞧了,看老師怎么收場。”看著講台上的信,我不由打了個冷顫。

上課鈴響了,第一堂就是班主任的課。李老師踩著鈴聲走進教室,同學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教室靜得有些叫人害怕。大家既希望老師看到那封信,又怕老師看到那封信,值得慶幸的是,李老師走到講台前,放下提包和課本,正好壓在那封信上。我鬆了一口氣。開始上課了。同學們一個個縮著腦袋,用書擋著臉,看起來好像在讀書,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老師的舉動上。老師一面向黑板,同學們就從書縫裡偷偷地打量著老師。老師一邊領讀課文,一邊踱著步子走到教室後邊,同學們的眼光也跟了過去。老師一抬頭,同學們“呼啦”一下子又都轉了過來,讀書聲也洪亮了。老師轉過身往教室前面走,同學們聽著老師的皮鞋聲一點點逼近,自己卻又不敢扭頭看一眼,生怕老師從起伏不定的讀書聲里察覺到點什麼。我的手心一陣冷汗。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長吁了一口氣,心裡的石頭好像落了地。可李老師並沒馬上走,開口打破了這寂靜:“通過反覆比較,慎重思考,我認為張楠的工作成績突出,我的這一票給張楠。”同學們一下子都震驚了。既而是一片掌聲。

“不好!”誰喊了一聲。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把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講台上。心裡默默祈禱著:“千萬不要讓老師發現那封信。”但事情好像偏偏要和大家作對似的,就在老師拿起提包起身剛要走時,那封信隨著提包帶起的風飄到了地上,大夥剛剛松的弦一下子又繃緊了。李老師撿起信,打開看了看,笑著說:“有這么多人支持我的觀點,我很高興有這么多知音。” 我心裡上下翻騰,不知是寬慰,是驚喜,是懊惱,是信任,還是敬佩……

【簡評】

這是一篇巧設懸念,妙用突轉的記敘文,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開頭寫評選的矛盾所在是李老師的那一票究竟投給誰,懸念頓生。同學們憤憤不平的議論和王雲洋洋得意的神態掀起了波瀾,預示著將要發生什麼。同學們的“敦促書”將波瀾推起,而課上老師竟然沒發現精心設計的“敦促書”,大家收緊的心立即又鬆弛了下來。眼看就要風平浪靜,誰知“敦促書”又飄到了地上。真是環環緊扣,妙趣橫生。在敘述中,作者還特別注意突出課堂氣氛的描寫,對學生聽講狀態的描畫,雖然著墨不多,但都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全文刊於XX年2月2日《中學生學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