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要強化五種意識

《考試大綱》對寫作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這裡的“基礎”是基本要求,一般性的 ;“發展”是發展性要求,個性化的。二者有區別又聯繫緊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基於此,筆者以為落實考試大綱的有效訓練是:立足“基礎”,促進“發展”,在專題訓練過程中,要著力強化五種意識。

一、 巧選立意角度意識

我們拍攝立體的人像,就要講究角度。全身、半身、動態、靜態、正面、反面、側面、坐姿、臥姿、立姿、姿態各異,形象紛呈,除了做身份證的“半身脫帽正面照”之外,其餘的照相,都是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人的形象和精神的。

作文亦然。作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蘊含在生活中的道理也應該從多角度去理解。蘇軾《題西林壁》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識廬山真面目”,就要多角度“看”廬山,才能全面地認識廬山。例如,XX年海南(寧夏)聯考作文題(原材料略),就材料本身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審題立意:1、從小蘭和媽媽在對待鳥的態度和做法上來看,由此可立意為要關注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2、從花鳥市場老闆的意識和行為來看,商人是借人們的善舉來牟利。由此可立意為告誡人們要樹立大價值觀念,不要只考慮眼前利益,要著眼未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3、從鳥與人的關係來看,可立意為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4、從鳥的意象來看,人們放鳥的前提是大量捕鳥,而捕鳥是違法行為。由此可立意為做善事也要有法律意識。

由於文題材料中的信息較多,在審題、立意上有一定難度,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作文備考訓練中,要強化巧選立意角度的意識。選擇角度新,文章立意就新;選擇角度好,文章立意就好。尤其是對蘊含信息較多的作文題,我們要著眼它的整體意思,或抓住文題的題眼;或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和中心句,然後對提煉的主要信息加以整合,但無論選哪個角度,都必須建立在把握文題整體內涵的基礎上。

二、 思維創新意識

所謂“創新思維”,就是勇於突破舊思想、舊觀念和

舊規定對心靈的緊箍,構建開放、發散、求異、鮮活的思維形態。寫作是一種複雜的思維活動,作文能否出新,往往取決於同學們的思維方式是否新穎奇特。例如,我曾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則故事,講述的是非洲東部奧蘭治河南岸的羚羊群,雖然吃一樣的牧草,喝一樣的河水,奇怪的是河北岸的羚羊群不僅繁殖能力比南岸強,而且奔跑的速度每分鐘要比南岸的快13米,造成這些差別的唯一原因是北岸生活著狼群。這則真實的故事,生物學家以此闡釋大自然的生存哲學,惡劣的生存環境促使生命自強不息;企業家將其寫到企業管理的教科書里,說明競爭是促使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有人由此慨嘆人性似乎天生存有惰性,只有身處困境,才會不斷的抗爭;教育家藉此告誡學習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安逸的環境中,要意識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自覺地錘鍊自己。同樣的故事,我們要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追求新的發現。

當前,為了突破作文思維向度上的定勢,掙脫習焉不察的思維慣性和惰性,同學們最好運用反彈琵琶法﹝逆向思維﹞。這種對於已有定論或對慣常思維方式的反彈,不失為蹊徑獨辟的明智之舉。例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其諷刺意義是很明顯的;而華羅庚卻主張“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意義就更深刻了。竹子,是人們稱頌的花草四君子之一。鄭板橋在《題竹石圖》中讚美它“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但也有人“反彈琵琶”,批評它腹中空空,不學無術,難以成就棟樑之材。同學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方式尋求適合自己,最能展示自己才情的寫作角度,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

三、 個性化語言表達意識

語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語言運用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語言功底最能代表語文功底。同一件事,別人一寫出來就那樣催人淚下,而自己寫出來可能非常平淡;同一個道理,別人闡述的那樣深刻,有理有據,而自己寫出來可能邏輯混亂,情理不通。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表達上的優劣。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毫不誇張地說,語言的優劣直接影響文章水平的高低。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語言表達訓練中,一是要規範,二是要準確,三是要連貫。還要注意不同的文體,應有不同的語言特色:記敘文語言要流暢自如、生動形象、描寫細膩、敘事傳神;議論文語言要準確鮮明、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散文語言要敘議結合、委婉含蓄、文采優美。對於這些如果同學們平時加強訓練,夯實基本功,聯考時才能“猝然臨之而不驚”。

近年來,聯考作文加大了語言評分力度,如果能在語言追求上下一番苦功夫,練一練內功,打磨出一種特色,體現出一種風格,毫無疑問這樣的作文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四、 文體規範意識

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為濫用文體或文體特徵不突出而丟分。有的考生誤以為文體自選可以隨心所欲,任意而為,只希望以形式取勝而忽略了文體的基本特徵,往往寫成了“四不像”或“花拳繡腿”式的文章。以前聯考作文中曾出現過前半部分記敘文,後半部分議論文的“不成熟”文體。寫書信既沒有開頭稱呼,又沒有結尾的祝頌語、署名和日期。這說明這些考生在文體上已存在問題,認識模糊。文體自選不等於沒有要求,文體自選只不過是給了考生選擇文體的自由,但對已選定的某種文體,就要做到“符合文體要求”:﹝1﹞要儘量注意文體知識,對記敘文、議論文、散文、小小說、寓言、書信等考場常用文體的基本形式了如指掌。﹝2﹞要有較強的文體意識。一是試題本身要求寫某種文體就按這種文體來寫;二是試題允許“自選文體”,要寫出自己選定的文體的特徵;﹝3﹞要學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有素材的、能張揚個性的文體來寫。如寫記敘文,要有情感內涵豐富的生活素材;寫議論文,要有相關的理論、事實論據;寫說明文,要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寫小說,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

同學們在複習備考中,一定要在規範文體方面做足文章,要捨得下大氣力,精心錘鍊幾篇從形式到內容都能體現文體特徵的作文,以不變應萬變,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五、 素材積累意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材料的匱乏、平庸,是不少同學作文失分的原因。所以,同學們多讀書報,強化素材積累,是聯考作文備考的一項基本建設。其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豐富生活積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觀察自然風光,體察世態人情,深入人們的內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奧妙。二是博覽課外讀物。從近幾年的聯考來看,高分作文絕大多數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所以,豐富文化積澱,多讀多思有哲理的、有真情實感的、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短文,是非常必要的。譬如瀏覽《美文》、《讀者》、《中學生》、《青年文摘》等時文經典,從中吸取營養,從而為寫作奠基。只有備考前的大量閱讀積累,聯考時才能信手拈來,擷精取粹,筆底流出的才是生命的呼喚、人性的亮光和哲理的思辨。三是從教材中引來作文活水。教材中也有好的素材,關鍵在積累。新課程必修文本與選修文本匯集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精華,有世界文化的瑰寶,有人類語言的典範,語文教科書自然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寶庫。因此,從語文教材中引來作文活水,對同學們來說是事半功倍,可望又可即的事。

綜觀近幾年的優秀聯考作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除了準確扣題之外,所用的素材豐富且典範。因此,進一步拓寬寫作素材來源口徑,最佳化素材搜尋思路,確保素材多中選優,是寫好聯考作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