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作文教學

——讀李啟嘉先生《“小課題研究”操作篇》偶得

國小作文教學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教師,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疼,教師教起作文就泛味。癥結何在?從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我概括為這么三點:“不願寫”是心理問題——降低坡度,讓其樂,以解決“不願寫”;“寫什麼”是內容問題——豐富生活,讓其豐,以解決“寫什麼”;“怎么寫”是方法問題——教給方法,讓其明,以解決“怎么寫”。

先談“不願寫”的問題。學生不願寫作文,其主要原因在教師。一是我們的教師要求太高。從命題講,大凡都是些《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寒假趣事》、《農村見聞》、《我的媽媽》之類。從材料講,有看圖作文:如“教師撐燈批閱作業”、“我們的學校”、“為留守兒童送溫暖”等等;有續寫:如“桑娜拉開了帳子”、“新龜兔賽跑”、“《一件運動衫》續寫”等等。從立意講,要求彰顯時代特徵,謳歌先進形象,歌頌社會和諧……凡此種種,讓學生無所適從。學生筆下的東西,不是“拾金不昧”、“扶老攜幼”,就是“助人為樂”、“大公無私”。要么就只能是“閉門造車”或“無病呻吟”。我時常問自己,“什麼事才叫有意義?”“什麼事才是趣事?”“一個國小生能見些什麼?聞些什麼?”我的主張是,國小生作文姓“小”,不要指望他們跟作家一樣,寫出的東西“流傳千古”,也不要指望他們寫出的東西像幹部們的報告一樣“井井有條”,只要求他們把要說的話寫出來,沒有多大毛病就可以了。二是我們的教師評價太低。學生好不容易寫了篇文章,要么不及格,要么評價的太糟糕。我們的教師給了多少學生作文滿分?我們的教師給了多少學生作文獎勵分?要么評價“中心不突出,層次不清楚。”要么評價“語句不通,錯字連篇。”要么評價“這是你自己寫的嗎?”更有甚者,罵學生的作文“狗屁不通”,笑學生的作文“文不對題”……據調查,如今國小生的作文評價呈三種態勢:1、要么教師不評價,請學生幹部代勞;2、要么教師“一目十行”,批個日期了事;3、有些教師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創造了連我們自己都不甚了解的a+、a-、b+、b-之類。什麼“旁批”、“眉批”、“尾批”早已成為了歷史。

基於此,我教學生“願寫什麼寫什麼,想寫什麼寫什麼。”語文課標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我主張從日記開始,凡是動了筆的,都不少於70分,按一日一要求,達標的給以獎勵分。譬如,今天的日記看誰恰當運用了成語,用對一個獎5分,用對10個獎50分,加上基礎分70,大多學生的作文可以超過100分。試想,他的作文打了100多分,那是何等的眉飛色舞啊!我常常不布置機械抄寫式的家庭作業,有時根本不布置家庭作業。有,要有些創意,如“請你用上5個成語,寫一段你認為的美景。”如“用兩句古詩,寫一段話,表現一個人的苦楚。”如“用一幅對聯概括讀《小英雄雨來》後的感受”等等。凡動筆的,都給高分。我評價學生作文,只看學生優點,對於缺陷只用紅筆畫一道槓槓。我曾經嘗試用“毛澤東詩詞”和“唐詩”來進行評價。比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心有靈犀一點通”、“露似真珠月似弓”、“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月荷花別樣紅”、“ 一枝紅杏出牆來”、“暖風熏得遊人醉”等等。學生讀到這樣的評語,一方面積累了知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薰陶。

路易斯·拉皮德斯進行的一次“疤痕”心理科學實驗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向善”機會,表揚和鼓勵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眾所周知,愛迪生幼年曾被老師列在“笨孩子”之列,但他母親一直鼓勵他,說他會成功。終於,他成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紐約第一任黑人州長羅傑·羅爾斯小時候逃課、打架、無所事事,但是新任校長對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的州長。”校長的話喚醒了羅傑,經過努力他真的成了州長。這兩則小故事只能說明這樣一句話,“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其實,學生作文也是如此。

因此,我奉勸我們的教師做一個“善表揚”的高手,用欣賞的眼光、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作文,去發現他們寫作的“閃光點”。

再談“寫什麼”的問題。學生寫什麼?常常,我們看到的是“撿錢交公”、“雨中送傘”、“媽媽夜裡織毛衣”、“爸爸輔導我做習題”之類的老掉牙的話題。原因在哪?學生缺少生活,或者說他們的生活空間狹小。於是,我總是想方設法豐富學生生活,開展系列活動。比如,春天去郊遊:爬山、踏青、野炊、放風箏;夏天去訪問:家鄉變化、勞模人物、英烈事跡、殘疾人狀況;秋天去收穫:稻田千重浪、果園飄清香、漁民喜眉梢、工廠機轟鳴;冬天去賞景:霧凇的晶瑩美、大地的線條美、泊船的寧靜美、動物的運動美……再比如,在節日方面,春節和元宵,你要仔細玩味;婦女節和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你要仔細體味;勞動節、青年節、學生營養日,你要仔細品味;兒童節、愛眼日、奧林匹克日,你要仔細回味;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你要仔細尋味……還比如,課外活動,我們跑步競技、跳繩擂台、下棋比賽、球類獻藝……就是在班級活動,我們組織故事會、演講會、歌詠會、表演會,結合“感恩教育”、“安全知識講座”、“逃生演練”、“疾病防治”等,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生活。諸如此類的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撲朔離奇的動物世界,精彩紛呈的人物事件,色彩斑斕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學生接觸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就會產生表達欲望,寫起作文來就會激情飽滿,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學生“玩”得盡興,“玩”得開心,才能“言之有物”。

“玩”的多了,即見識也多了,學生的寫作源泉就不再枯竭,就不再“老調重彈”,就不再“嚼而無味”。 這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詩人朱熹從清水中獲得的啟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詩人蘇軾從山中悟到的哲理。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我們要注重感悟,學會思考,從中領悟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真諦,這樣,我們的思想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因之,我建議我們的教師多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讀懂”自然,“讀懂”社會。

最後談“怎么寫”的問題。學生不會寫作文,或者說寫的作文不“精彩”,究其原因,“方法”也是其中之一。雖文無定法,但文也有道。我的基本做法是:

1、向課本學。我國現行的國小教材除人教版外,還有冀教版、蘇教版、魯教版、湘教版、北師大版、語文a版、語文s版、長春版、冀少版等等。就語文而言,這些教材所選取的都是名家之作,不朽之章。拿國小語文1——12冊來說,共有344篇文章,另加40首古詩詞和兒童歌謠,4篇寓言,23篇選讀課文,總計411篇。就體裁而言,它涵蓋寫人、敘事、狀物、寫景,還有散文、詩、詞、簡單的說明文、長篇小說的縮寫和文言文等等。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極好的寫作範本。而就國小生作文而言,其重點是學習寫人、敘事、狀物、寫景,其它體裁只是了解而已。譬如寫人的:《詹天佑》等,敘事的:《十六年前的回憶》等,狀物的:《世紀寶鼎》等,寫景的:《桂林山水》等。要求同學們多讀、多記、多背,到寫作時,就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向報刊學。我國有很多少兒刊物是同學們的精神食糧,如黑龍江的《百家作文指導》、遼寧的《國小生報》和《國小作文評改報》、上海的《作文世界》、安徽的《農村孩子報》、湖北的《國小生天地》、重慶的《少年先鋒報》、湖南的《國小生導刊》、四川的《少年百科知識報》、河南的《金色少年》和《作文指導報》、江西的《國小生之友》、廣東的《少先隊員》、陝西的《少年月刊》、浙江的《國小生世界》等等,我總是建議學生訂報刊、讀報刊。力求一人一本(份),家庭貧困的幾人一本(份)。自讀、互讀、全班讀。設立班級“圖書角”,開設讀書課。要求同學們多讀、多記、多背,到寫作時,就會“信手拈來”,借它山之石攻玉。

3、向名著學。中外名著,尤其是適合國小生胃口的名著,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愛的教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賓遜漂流記》、《堂吉訶德》、《漁夫的故事》、《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紅樓夢故事》、《三國演義故事》、《西遊記故事》、《水滸傳故事》、《聊齋志異故事》、《成語故事精選》、《智慧故事精選》、《神話故事精選》、《三毛流浪記》、《鄭淵潔童話選》、《小兵張嘎》等等。我常常建議學生買書,有條件的建立“家庭圖書櫃”,力求一月買一本,或者兩月買一本,最低要求一個學期至少買兩本。實行交流讀書,輪流交換。要求同學們多讀、多記、多背,到寫作時,就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除此,教師適當講些“章法”,如寫人的,要以事敘人;寫事的,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常稱六要素)清楚;敘事時要恰當描寫語言、心理和動作,輔之動態和靜態的描寫等等。我大力主張成立“文學社”,辦“社刊”。在沙嶺國小,我組織學生成立“江湖文學社”;在艾店,我組織學生成立“秦江文學社”,辦“秦江社刊”;在馬良,我組織學生成立“紅蕾文學社”,辦“紅蕾社刊”。刊發學生作文3000多篇,學生作文在全國少兒刊物發表800多篇,出版學生作文專輯《心跡》一部。因此,我建議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一起多讀書。佛教的核心在精神,要個人修煉體悟,或觀察、或感覺。一個人只要修行,就能不斷實證佛道。同理,一個人只要修行,也就能不斷實證“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