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聯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探微

XX年全國卷ⅰ聯考作文題目延續了三年來新材料作文(或曰“命意作文”)的命題思路,一則保持了作文形式的穩定性,二則在穩定中有所變化。與XX年聯考作文相比,變化有二:第一個變化是材料性質的變化,即由XX年關於地震的“現實類材料”變化為“寓言類材料”,這種變化對考生並不陌生,因為XX年第一次出現命意作文時給的材料就是關於“老鷹、烏鴉抓羊”的寓言故事,再有,平時的模擬考試“寓言類材料”所見甚多,所以,就題目的外在形式看,考生不會感到突然,因此也就不會出現“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那類弄不清含義的審題困窘;第二個變化就是作文“要求”部分由“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改為“選準角度,明確立意”,這種改變並沒有質的變化,只是強調考生審題的準確性和立意的明確性,以避免以往聯考作文中出現的“脫離材料立意”“考生人為附加材料立意”“主旨不突出”“中心不明確”等問題,所以,這對平時作文機械化訓練中的記幾個古人的故事而進行“板塊組合”式的作文法給予了否定。

同時,因為材料是寓言故事,其特點是含蓄、曲折、隱晦地表現立意角度,類似的作文還包括北京題“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浙江題“綠葉對根的情意”,湖南題“踮起腳尖”等。與此相照應的是“顯性作文”,特點是直接表述立意指向,海南卷“誠實與善良”,天津卷“我說90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前者審題的難度在於如何弄清與比喻、象徵等相照應的現實針對性,這也是今年聯考作文較去年難度有所增加的原因。

那么,寫好今年的聯考作文,我們首先要弄清這個題目的“命題背景指向”和“立意指向”。

1.命題背景指向探微。

每年的聯考作文命題都包含了社會因素的價值指向。“誠信”與“以德治國”的理念匹配,“北京的符號”與地域色彩照應,去年的“地震材料”更是社會的熱點,其指向是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而不是做“一心唯讀聖賢書”書呆子。那么,今年作文的命題的背景指向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對目前的“應試教育”的回擊,暗含了教育改革的因素。素質教育是一種具有共同性和發展性的教育,強調的是個性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它不單純是以目前的升學和擇業為整體目標,它的立足點應是面向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它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素質是相同或相近的,又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巨大差異。因此,素質教育的提出,為基礎教育帶來了一線曙光。但是,“素質教育”的口號提了近二十年,我們看到的是“流水線”批量生產出來的抹殺了個性、壓抑了特長、失去了生存本領的“標準件”。機械僵化的試題將知識進行殘酷的切割,成為一個個的“采分點”;原本充滿魅力充滿興趣的課堂變成了如何得高分的戰場,課堂窒息了鮮活的生命,扼殺了孩子天生的創造力,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文學、歷史、哲學的喜愛變成了厭煩和痛苦,享受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忍受折磨的過程。問題出在哪裡?社會、學校、家庭都是原因。由此推及開來,直接關涉怎樣培養人才,怎樣看待人才,怎樣使用人才的大問題,也就是全社會樹立怎樣的“人才觀”的問題。當然作文題目也包含了其他的命題指向,但對教育的反思是明顯的。

2.作文立意指向探微。

該題目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又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保持了限定性與開放性的統一,讓考生有話可說;命題的含蓄性又能拉開作文的分差,保證了區分度。也正是這種含蓄性,增加了審題的難度。那么這個作文到底該如何審題立意呢?

首先要巨觀把握,總攬全局。要從材料中跳出來,山外看山,看全局,觀總要。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小兔子”作為陳述主體,講述了一個擅長奔跑的小兔子無法學會游泳的故事,一個關涉人的發展與培養的故事。兔子雖有一技之長,但仍遭遇生存危機,由此引發如何發展和培養多種才能的問題,對此野鴨、青蛙、仙鶴意見不一,野鴨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長,仙鶴既重視多種才能又尊重其個性特徵。

其次要微觀推敲,分解因素。一個材料,或是一件完整的事,或是一種完整的現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整體都是由基本因素構成的。所謂分析,首先是從整體中分解出基本因素。把握住基本因素,是進行深入具體分析認識的基礎,是把握中心和主旨的起點,務必做實做牢。寓言有兩部分構成,第一層面是敘述事件,第二層面是青蛙和仙鶴的評價。如果將材料中關涉的對象分類,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兔子、小狗、小龜和小松鼠,一類是動物管理局、培訓班教練野鴨、評論家青蛙、思想家仙鶴。第二類對第一類態度是管理、教育、評價和反思,第一類對第二類的態度是接受、聆聽、服從。

第三要辨析聯繫,概括事理。辨析聯繫,就是辨析各基本因素間的內在聯繫,然後根據其內在聯繫,概括出事理。這個事理,是通過具體分析引出的材料中所固有的事理,而不是用讀者頭腦中固有的觀念去套材料的結果。這樣的事理是概括的,又是具體的;是“這一個”而絕不是“那一個”。這樣的事理就是中心,就是主旨,就是“由此及彼”的“此”,就是展開聯想的基礎。材料中關涉對象的第一類照應的是現實中的青少年,也可擴展為“人才”;第二類照應的管理者、實施教育者和家長等。

對寓言整體把握,最佳的立意角度當然是寓意,該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長的基礎上應發展、培養多種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培養必須從自己的個性特徵和條件出發。圍繞該中心可引申出三個基本觀點:發展特長;培養多種能力;能力的培養應從個性特徵出發。如“批評忽視人才特長、扼殺個性發展的錯誤的教育理念”,“尊重個性發展,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均是正確的立意角度。

從“動物管理局”的角度看,為了小動物的全面發展,將小兔子送進游泳培訓班,其出發點是好的,並能認識到全面發展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們在強調全面發展的同時,是否考慮過個體差異呢,是否會出現“全面發展”而導致“全面平庸”的現象呢?

從“培訓班教練野鴨”的角度看,“成功的90%來自汗水。加油!”這樣的鼓勵性的話語想必已經使得孩子的耳朵里磨出了繭子。他們看到了孩子的長處,這很好;他們引用名言佳句鼓勵孩子去努力,也很好。可是,這種長處是否真正是孩子的長處呢?當我們看到擅長邏輯思維的孩子痛苦地在畫紙上塗抹,看到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含著眼淚機械敲打著黑白鍵盤,我們所追求的“全面發展”是否已經異化為“全面折騰”呢?還有,愛迪生的名言佳句也被我們的實施教育者斷章取義地誤讀,“成功等於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這句話總被引用鼓勵孩子,殊不知,這句名言佳句還有後半句“1%的靈感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這“1%的靈感”恰恰是實施教育者應該重點發掘的孩子的長處。很顯然,實施教育者誇大了後天的努力,忽視了先天條件的制約,沒有準確的給受教育者定位,記住了兩千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理念,卻違背了“因材施教”核心。

從“評論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鶴”角度看,他們的話恰恰是突破審題瓶頸的關鍵,將兩者的話結合起來看,能夠找到很好的立意。他們強調的是揚長避短,看到了優勝劣汰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仙鶴看到了受教育者先天條件的制約,同時強調了提高適合自己能力的發展方向(兔子打洞,松鼠爬樹),多掌握適合自己的生存本領。在這一點上,仙鶴的觀點較青蛙更勝一籌。

從兔子等小動物的角度看,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更要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正確的認知和評價,要揚長避短,而不是一味盲從,提高適合自己特長的生存能力,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通過上述的分析,本文題有以下幾種切入角度: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尊重個性特徵;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以上幾種角度均屬於審讀材料的重要角度,考生凡圍繞這些重要角度作文,由此生髮開去思考社會、國家相關問題的均屬視為“符合題意”。如果考生只抓住材料的隻言片語立意,隨來自材料,但不屬於重要角度,如直從野鴨的話入手,即“汗水論”生髮開去,由此確定“成功取決於汗水、努力、勤奮”的立意,就屬於理解材料的部分含義,立意與中心立意較遠,屬“基本符合題意”。有些考生緊抓住材料中的細枝末節,如談游泳,談打洞,談保護動物、生態平衡等屬“偏離題意”。

選擇什麼文體,考生更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揚長避短”,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都能寫出精彩的文章;但是“文體特徵明顯”是最基本的要求,“四不像”的作文失分會很嚴重。

當然,同一個題目,因為站的角度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謂“見仁見智”。筆者不揣淺陋,談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並以此求教於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