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厭改是寫作愛好者應有的的好心態

修改的功夫,是文章寫作的完善功夫,猶如新居的裝修。修改的過程,更是文章寫作能否成功的關鍵過程。寫詩也好,作文也好,所謂“亮點”,大都是在修改的過程中才出現的。比如前幾天我在部落格發表的那首《七絕·自嘲》:“蠶不到死絲不盡,蠟不燃完淚不完。桃李滿天獨愜意,縱然蠟炬兩頭燃。”一看就知道,前兩句是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兩句現成的話修改而來的。姑且擱起,單說第三句。“獨愜意”,開始用的是“聊自慰”。在反覆修改的過程中,不知怎么一來,突然蹦出來了“獨愜意”這三個字。我的眼前一亮,好!這正是我要找的感覺;只有這三個字,才能準確地表達出我的思想。如果單看前兩句,似乎和題目並無關係。是這樣,這博喻只是自況,做個鋪墊,蓄勢。我把這樣的開頭叫做平起。待第三句出來,承上啟下,才能顯現出它存在的價值。第三句是關鍵句,靈魂句。第三句的“獨愜意”這三個字,能準確地扣到“自嘲”這個題目上去。不管別人怎么看,反正我以為,當老師的,只要能教得桃李滿天下,就值得自豪。這就是幸福,更是一種安慰和心理享受。“獨愜意”這三個字,就是所謂“詩眼”。

修改的過程是作者對事物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作者進一步考慮自己的語言文字是否運用得恰到好處的再斟酌過程。詩也好,文也好,都只會越改越好。即使一時改錯了,也還會再改回來。我的體會是,每有一處滿意的修改,都會使自己的寫作興趣增加一分。假如你是個寫作愛好者,不妨努力培養“寫完不厭百回改”的心態和習慣。我以為,只有擁有了這種心態,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對了,忘了告訴你,我不但一輩子教文章寫作,而且幾十年來,一直在勤於筆耕,便是退休十幾年之後的現在,仍然筆耕不輟。退休前我教學生作文時,總是念念不忘培養學生的這種心態。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經常和學生交流切身體會,尤其突出文章修改方面的。我總以為,這才是最好的作文指導。寫完不厭百回改,這是我始終堅持向學生灌輸的一種很重要的作文思想。我自己的筆耕也一樣,以身作則嘛!我常給學生講,我的哪篇哪篇文章的哪一句,是怎樣改的,為什麼這樣改。因為我認為,寫文章自己不會修改,實際上就是不會寫。自己的文章,如果交給別人替自己去修改,一旦發表,署的卻是自己的大名,這就等於竊取了別人的勞動果實,與抄襲無異;自己的臉上應該感到發燒。我就從來不給我的學生修改作文,至多是給學生提出修改參考意見。儘管這樣,我的作文教學也口碑非常之好,學生們都愛聽我的語文課,而且時有學生習作見諸報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在課堂上,講的是例子,導的是規律;學生讀的是課文,學的是作文。經驗告訴我,這樣上語文課,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候,一篇學生本以為不怎么樣的課文,聽了我的講析之後,有的學生竟然愛不釋手;還有時候,一篇課文,老師本來沒有要求學生背誦。可講讀過後不幾天,有的學生居然能或片段或全篇地背誦得朗朗上口。每當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就抓住時機,特彆強調地提示學生:這樣好的文章,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出來的。文章也好,詩歌也好,只有修改,修改,再修改,才能使其漸臻完美。即使已經發表了,只要有機會,發現還有要改的地方,還是要改。什麼叫語文素質教育?我以為,就是培養學生文章寫作的良好心態和習慣;或者說,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有的語文老師竟然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去替學生修改作文,還叫苦連天。這不僅是自討苦吃,而且是在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引入文章寫作的歧途。

最近幾天,我每天都向自己加入的圈子推送自己的原創博文,幾乎無一例外地被圈主們五星級推薦。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對自己寫的文章,只要有機會就認真修改,一直修改到自己滿意為止。我之所以在部落格發表文章,除了宣傳自己的感悟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部落格發表可以隨時進行修改。

今天,我又向一些圈子推送了一篇題目叫《名字》的原創博文。這篇文章最初的題目叫《從我的名字談起》,寫於1985年,是我們當老師的也有了自己的節日之後的即興之作。為了在首屆教師節來臨之際問世,沒有來得及認真修改,就拿給《語文園地》發表了。雖然把當時的激動寫出來了,但我自己並不怎么滿意,因為開頭和結尾,還有個別段落,處理得都不夠好。可是沒辦法,急就章,只能留下遺憾。到了第10個教師節時,連我的三個女兒也都當了老師,我更是感慨萬端,就又把這篇文章重寫了一遍,這才改成現在這個題目。這回向圈子推送,再度修改、潤色。說心裡話,這回我才真正地比較滿意了。我把文章修改視為文章寫作的黃金法則,而且以《文章寫作的黃金法則》為題,寫了一篇博文輸進部落格。如果你有餘暇,不妨一讀。

寫完不厭百回改,這是樂於筆耕的人們的共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