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立意創新招術之六 由虛入實法

聯考作文時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一些題目看起來頗為抽象甚或“空洞”,如“嘗試”、“誠信”、“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時間啊,時間”,有些描寫議論的對象難以直接表現,如“獨到的感覺”等。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硬著頭皮直接從正面去寫,其效果恐怕不會好,這就需要用由虛入實法。它需要你把虛擬的東西寫得真實、可信,把隱寓的道理說得看得見、摸得著,把看起來很空洞的論說表達得具體形象、文采斐然。古語云:“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正是對這種表現技巧的形象化說明。1991年全國聯考作文題,要求把圓想像成一個具體物體,寫出一個畫面、鏡頭或場景。這就要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把圓想像成旭日、夕陽、瓷盤、足球、露珠、車輪……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以下兩點:一、理解題目的隱含意義。題目除字面上的意義外,還有豐富、深刻的隱含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對重點詞語,進行反覆推敲,理解蘊意,從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誠信”包括誠實、有信用,抓住這兩個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題。若把誠信理解為真誠、誠意等顯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發散,後聚合。在準確審清原意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繫,展開豐富的聯想。化抽象為具體,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現象想到社會現象,由虛擬事物想到現實事物,由個別想到一般等。在聯想中應特別注意兩者的相似點或相通點。如上海聯考作文“時間啊,時間”,有考生這樣寫“是什麼使稻米變成香醇的佳釀?是時間。是什麼使咿呀學語的孩童變成沉默的老人?還是時間。是什麼使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變成今天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還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多么偉大的魔術師啊!”作者在議論說理時,採用“虛則實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乾巴枯燥的說教,把“虛”的概念闡述得真切可感。

例文1

江蘇考生

隨著科技發展,對記憶移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於是愛幻想的人們提出: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又將如何?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就可以不再拚命學習——換個愛因斯坦的腦子,我們不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嗎?反正愛因斯坦的腦子裡有的是相對論!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又何必要什麼北大、清華呢?每個人都把鄧小平爺爺的記憶移植一遍,不就不必搞什麼“三講”教育了嗎?

是的,移植記憶可以帶給我們許多許多,但在不經意中我們又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創造。移植了別人的記憶,我們將一遍遍地重演昨日的故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大概也能再重溫一下吧?但想想今天,想想明天呢?

記憶代表過去,移植記憶實際上不過是一種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做法,它讓人忘記創新,它滋生人們的惰性,使人不思進取。沉湎昨天,放棄思考,這將使人沒有前途,這將使一個民族喪失希望。

那么,該何去何從呢?

答曰:學會創新,學會創造。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就是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使人們能在新的起點上去從事新的實踐活動,去改造世界,去探求新知,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天地。在創造過程中,人可以變得更聰明、更偉大。我們要移植記憶是出於對偉人的敬仰,“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著”,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自己也很偉大。

當然,不移植記憶不代表忘記記憶,忘記過去,記憶的價值不在於自身而在於它所提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而這一切的一切還得來源於學會前人的記憶中的精髓。愛因斯坦之所以偉大,在於他不僅學習牛頓的經典力學,還比牛頓看得更遠。倘若愛因斯坦移植了牛頓的記憶,想必我們將失去一位科學偉人。

愛因斯坦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在今天這個科技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與其幻想移植記憶,不如學會創新、學會創造。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話題本身的假設性,使許多考生髮揮想像力,用科幻的形式去構思文章。本文作者卻獨闢蹊徑,避實就虛,用分析議論的方式,表達了對移植記憶的看法:“移植記憶不如學會創新”,論證深刻全面,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

例文2

“爸,你怎么可以這樣做?你這樣做會害死人家,何況也犯法。這事傳出去,會給我們的飯店帶來損害,我們的誠信會全毀了。”我不滿地對爸爸說。

“你懂什麼,要是我不這樣做,我一天能賺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學要多少錢。你還是快去學好你的功課,考大學。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氣。”爸說完,離開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裡發現爸爸正在用水和酒精調和某種材料,將其倒進帶有貴州醇標誌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會將這些酒帶來店裡賣給顧客飲,這種酒近期一直暢銷。這樣做,會給爸爸帶來暴利,但對於顧客卻是災難,況且這樣也會違背誠信原則,這可是商業者最重要的一條。

該怎么辦?爸爸一定不會聽我的勸阻,但任由爸爸這樣做,他遲早會走進監獄,我越想越害怕。

我決定將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聽後,大吃一驚:“怪不得近期顧客老是抱怨這種酒的味兒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許多,也難怪。我們的誠信沒有了,生意也差了。”我勸媽媽說:“不如我們一起行動來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們的誠信。”我把我的計畫告訴她,她十分贊成。

我和媽媽先到市場購進一批真正的貴州醇,把爸爸制的貴州醇悄悄調換過來。然後由媽媽來監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聽見爸對媽說:“今天這么怪,連最挑剔的常客老王也沒對我們酒有意見。”媽媽說:“有什麼怪,我們賣的都是正品,難道你認為我們的酒是假的?”爸趕忙說:“當然不會。”我聽後覺得十分好笑,計畫成功一半。

接下來,我監督爸爸在家的一舉一動。每當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學到家裡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幹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裡帶來許多好東西,說今天晚上我們慶祝,因為這幾天生意好極了。爸爸在席間說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勞。媽聽了笑了一下,說:“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們母子倆將你制的‘好’酒調換過來,挽救小店的誠信,恐怕你現在已經……”爸爸笑了一下,說:“你怎么知道這件事,不過我們也很久沒賣那種酒,我也很久沒制了。我制的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覺得沒了誠信,渾身不自在。”“知錯就好,爸,你以後要珍惜誠信,誠信才是你的。”我調皮地說。

誠信是個抽象的概念,因此,立意時需要聯繫實際,適當引申。本文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歷,運用第一人稱手法,記敘了家庭中發生的一件不誠信事。作者對題意理解準確,中心突出,緊緊圍繞“誠信”二字作文章,通過這個故事凸現了珍惜誠信這一主題。

例文3

考生作文

一株胚芽,它選擇了生長。

一個女孩,她選擇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個酷熱的盛夏,它在與其它花對話時,剛剛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學期,在一次暈倒之後,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還剩下一年多的時間。

花兒蔫了,它還沒有接受陽光,它還沒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剛剛開始呀!

女孩兒哭了,她還沒有考上大學,還沒有走向社會,她的青春才剛剛揭幕呀!

一個晝夜,花兒沒有說話,它用心靈作出了最後的選擇——面向著太陽開放,即使短暫的生命只能擁有片刻的芳華;與其哭著死,不如笑著生。

三天三夜,女孩兒不吃不喝,她用心靈作出了最後的選擇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溫暖的微笑讓另一個生命升華;生命只是一種形式,關鍵是對生活的熱愛得以延續。

花的母親是一片貪瘠的土地,它竭儘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長著。在每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睜開眼睛,跟太陽打個招呼,然後,繼續醞釀著自己短暫的美麗。

女孩的前桌兒是一個頑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愛溫暖男孩冰凍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對男孩漠然的臉,為他講解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卻從未告訴過男孩兒自己的秘密。

花兒的頑強不被小草兒知道,但它選擇蓬勃。

女孩兒的關懷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選擇堅持。

人們駐足於盛開的花兒面前,嗅著它芬芳的氣息,讚不絕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長髮,改掉了種種的玩世與不恭。為了女孩兒的友誼,他變得勤奮而努力。

花兒笑了,它的生命贏得了人類的稱讚。

女孩兒笑了,她的付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對生活的執著得以在另一個健壯的生命里繼續。

一個月後,花兒謝了,它用自己的選擇證明:短暫中也能孕育奇蹟。

一年之後,女孩死了,她用遺書告訴男孩:存在即合理,熱愛是一種美。

心靈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作出選擇,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著美麗,正如這朵花兒,這個可人的女孩兒。

什麼是“心靈的選擇”,這篇文章用具體的兩個形象給予了回答。作者將花與女孩的生命歷程並列著寫,不是為了對比,而是為了互相映襯:花如人,人如花,二者都選擇了對生命的熱愛。這個抽象的主題由此得到形象的表現,並引起人們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思考。

例文4

——對大漠的約定

遼寧考生

我生在大漠,回憶中是從那兒純樸的人們身上學到了生命不需要虛偽和誠信的可貴,就如那兒漫天的黃沙和叮叮的駝鈴,似乎幾千年來就在守候著一種亘古誓言。

記得要離開西北時,小夥伴們緊緊拉著我的手,哭著叭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你一定要回來!”我猛點頭,一字一句地說:“放心吧,我一定會回來!”哪知這一句話竟成了我所追尋的一生的約定。

大城市繁華熱鬧,沒有了“大漠孤煙直”的蒼涼,也沒有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蒼涼,有的只是無盡的喧鬧和巴掌大的藍天。身邊的同學追求的是高消費,嚮往的是出國留學,當他們聽到說我的理想是回到西北時,眼睛裡的不屑和嘲笑便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我卻依然固守著心底那片西北的藍天,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答應過那兒的小夥伴,我一定會回去。

是為了領略西北的風情嗎?不是。金光閃閃的戈壁和悠久底蘊的敦煌只見兒時記憶足矣,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是為了逃離所謂城市的“喧囂”嗎?不是,其實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女孩也深深喜愛著城市五彩的路燈和現代化的學校。

是為了追尋父輩走過的路,顯得偉大嗎?不是。試想父母怎么讓唯一的女兒再去吃那份苦,受那份罪?他們深知女兒的肩膀還很弱小。

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我的回答還是那句話——“為了一個誓言”。也曾有所動搖,但那時收到了一封信。信中一個紅衣女孩站在一間簡陋的教室前,她微笑著,身邊圍著一群孩子。沒想到昔日的小夥伴成了真正的“孩子王”!她的笑容似乎一下子滌去了我心頭的灰塵。信末附了一行字:“你真會回來吧?”“會!”我情不自禁大聲回答了一聲,淚水流下,為自己的動搖,更為以後的更加執著。我看見了照片上那一大片芨芨草,那是一種抗衡風沙的草,它弱小的身軀下埋藏著無比堅定的信念,因此它堅守那片或許現在還很荒涼的土地。

我重新為自己的理想而自信。因為它來自心靈中最純淨的誠信。我要說,生在大漠,生命因它而悲壯,回到大漠,生命因誠信而輝煌。

“誠信”屬於虛題,怎樣才能把它落到實處?作者的巧妙成功之處,就在於為正題下面加了一個限制性的副標題——“對大漠的約定”,這樣就把“誠信”這個抽象寬泛的話題具體到了一個小範圍,進而具體寫我對大漠約定的經歷和感受,達到了化虛為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