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命題及優秀例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

①水稻之父袁隆平經常對朋友說: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②法國有句格言: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先把人生變成一個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

③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要求自己寫的小說有詩意的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他的人生和創作是夢想和現實相結合的完美範例。

請根據以上材料,談自己的所思、所想。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題目自擬;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這三則材料的排序是有講究的:①提出了“夢想”的話題;②是對①的補充——只有夢想是不夠的,要把它變為現實;③雖然講的是小說創作問題,但從內容來看,可當做對前兩則材料的總結——把夢想和現實結合起來。這樣,材料的立意就顯豁了。夢想和現實,是中學生作文常見、常寫的題材,學生都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但正因為如此,很容易落入一般化、公式化的窠臼。因此,一個“新”字,是寫好這個作文題目的關鍵。中學生作文的“求新”,不同於作家的創新,只要在某一點上較為突出,就具有了創新的特點,就可以擺脫一般化的傾向。從哪些方面出新,怎樣才能寫出自己的特色,是表現手法,還是素材運用?是感情色彩,還是語言風格?要找準自己感受最深的切入點。題目要求寫記敘文,要充分利用這一限制條件,設定具體的情景,把“夢想和現實”的主題融入其中。情景的設定,是構思的關鍵。情景,可以是生活中的實景,也可以是想像中的幻景,但不論是什麼情景,都要符合記敘文的要求,即有一個中心事件將其貫穿。這樣,內容就具體可感,結構就不蔓不枝。“夢想和現實”雖然是學生熟知的話題,但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閱歷和感受,立足於與眾不同的“自我”,用真實的感受、真摯的情感、真率的表達與讀者交流,定能寫出新穎而深刻的錦繡之作。

【優秀例文一】  六月的離別

陝西省寶雞市鳳縣中學 陳燕

我在樹叢中,朝你揮了揮手,為你送別……

也許是造化安排的一種契合吧。那天,我起得很早,不到六點,我就鑽進一片樹叢開始晨讀。六月的早晨,太陽未出,天卻晴和,晨風有了暖意。但是由於你的離去,使這個本應舒爽的早晨變得陰鬱。

幾天來,你離去的訊息不脛而走。我將信將疑,卻沒有勇氣向你求證。我的心已是春日房檐下的冰掛,經不起輕輕的敲擊。 

但是,你真的走了,就在這個六月的早晨。你不想驚動更多的人。只有學校領導和七八位老師為你送行。那一幕,被樹叢中的我撞見了。

我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校門的院子裡有點喧鬧,人們七手八腳往一輛小車裝行李。你,這場事件的主角,和領導、老師一一握手,然後鑽進小車。尾燈一閃,你就消失了。一切發生得那么突然,像一道閃電,以至我還沒有來得及做出決定:要不要跑過去給你道一聲“再見”。當我下意識地朝你揮手的時候,送行的人已陸續散去。

我傻傻地佇立著,心裡空落落的,很酸,很苦。剛進六月,夏天已完全成熟,我周身卻縈繞著鐵一般的蒼涼……

緣,讓我與你相識在桂花爛漫的九月。你是縣上為學校聘請的名師。我幸運地成了你的學生。畢竟是名師,短短的一年,你使我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第一堂課,同學們的心就被你獨特的教學方法征服了。當上課成了一種享受時,我們體會到了什麼叫“白駒過隙”。回首來路,那逝去的青蔥而青澀的日子,有過多少無助的彷徨和無奈的失落;緊張而沉重的硬殼下,掙扎著多少被扭曲的心靈和痛苦的夢想。是你,讓我們慘澹的學習生活變得精彩,讓我們發現求知路上的愉悅和美麗。特別是我,你讓我高傲的心得以謙虛地駕馭。你讓我明白,人總要仰望點什麼,哪怕是一隻歡快的小鳥,哪怕是一朵飄逸的白雲;人的心靈總要有點活力,哪怕是一絲漣漪,哪怕是一縷清風。於是,那個愛幻想而又浮躁的女孩發生了蛻變。夢想的火焰在她心裡真正燃燒起來。於是,女孩的目光和心靈有了可以棲息的驛站,她心無旁騖,為明年的六月打點行裝,準備去朝拜那個夢中的聖地……

一縷暖風拂過,我卻感到臉上一陣冰涼,不知何時,淚水已布滿臉頰。 

校園還是一片沉寂。我突然像瘋了一般衝出那片叢林,站在校門口朝你逝去的方向遙望,映入眼帘的只有灰撲撲的路和黑蒼蒼的山,我仍然揮了揮手,並且久久佇立著……

離別,是令人傷感的,雖然是在六月,而不是在冷落的清秋節。

離別,卻又是催化劑。它給我夢想的篝火增添了一束乾柴。明年六月,當聯考的硝煙散盡,我的夢想之火,定會嬗變為現實之花——那是我答謝恩師最寶貴的饋贈。

【點評】作者沒有直奔主題而去,而是設定了一個離別的場景。文章以離別為線索,巧妙地將題旨融入其中,真摯的師生之情與鮮明的文章主旨相映成趣。如果把本文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在送別恩師這根主幹上,結著兩隻誘人的碩果——夢想和現實。作者準確地把握住記敘文的特徵,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完全避開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用空洞的概念圖解主題。文章感情發自肺腑,真摯深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語言優美而含蓄,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結構縝密,篇末與開頭自然呼應,又使立意得以升華,用富有詩意的語言點明題旨,這是有效地規避離題風險的重要手段;中間的插敘交代了送別的緣由,為師生之情提供了堅實的依託,又“不動聲色”地將夢想和現實的主旨托出水面,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妙,體現了作者構思的匠心。

【優秀例文二】 一個難忘的夢

陝西省寶雞市鳳縣中學  張 晶

夜涼如水。 

我在夜的湖水裡掙扎。四周一片漆黑,天上沒有一縷星光,地上沒有一點燈火,一切發光的東西似乎都消失了。我想叫喊,但喉嚨里像塞了團棉花,發不出聲;我想逃跑,但雙腿像灌滿了沉重的鉛塊,舉步維艱。我徒勞地掙扎著……

突然,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我面前——其實,那不是一個陌生的人,而是一個陌生的怪物,身披黑色的大氅,面目猙獰,像死神,眼裡閃著綠瑩瑩的光,像狼。我本能地縮成一團,毛骨悚然,渾身充滿了近乎窒息般的痛苦。那怪物卻沒有傷害我的意思,它直楞楞地看了我一會,說:“跟我走吧,孩子!”奇怪,它的聲音與它的相貌很不相稱,很平和,溫柔極了。它朝我伸出手來,那手黑漆漆的,枯瘦,卻孔武有力,像一雙鋼爪。那雙鋼爪向上抬了抬,做了幾下讓我起來的手勢。它的手臂竟然那么柔軟,像個訓練有素的舞蹈演員。我像被它施了魔法,渾身輕鬆了,雙腿靈動起來,鬼使神差地邁開了步子。

我在前面走,怪物在後面跟。地上根本就沒有路,怪石嶙峋,荊棘叢生。我走得很吃力,步履踉蹌,跌跌撞撞,不一會就遍體鱗傷,大汗淋漓。每當我稍一猶疑,想回頭看看的時候,沒等腦袋鏇轉到九十度,脊背就被怪物猛擊一掌。它出手的力度很大,落到我身上卻很柔軟,但有一股巨大的無法抗拒的推力,使人想起那高深莫測的太極神功。

不知走了多長時間,腳下突然有路了,兩旁的景物也漸漸清晰起來,就像華老栓一大早去給兒子買“藥”的情景:“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路愈來愈開闊、平坦,四周的景物呈現出愈來愈秀美的姿容。

我登上了山頂。這裡地勢平曠,景色迷人。山花在微風中搖曳,草色樹影青翠欲滴,溪水丁冬,鳥聲如洗。艷麗的霞光流水般地從天空中傾灑下來,灑在我身上,暖融融的,我像泡在一泓碧波蕩漾的溫泉里,舒爽極了。

我回頭看,四處搜尋,那怪物不知什麼時候沒了蹤影。

秀色可餐,我流連忘返。

霞光越來越強烈,刺得我睜不開眼。於是,我醒了——

喔,原來是一場夢……

人們都說,夢中的景象,很快就會遺忘。但這個夢,我永遠不會忘記。

【點評】本文構思精巧,作者把自己對“夢想和現實”的認識,形象地轉化為一個夢境,高度濃縮了人生的整個流程。表現手法新穎,字裡行間雖然找不到一個“夢想和現實”的字眼,但它們的影子卻無處不在。這種寫法的難能可貴,得益於作者通篇運用的象徵手法:開篇寫“我”在夜的湖水裡掙扎,象徵“我”在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與迷茫;夢境中艱險的跋涉,象徵追求人生理想的苦難歷程;山頂優美的風光,象徵夢想成真的美好境界。“陌生的怪物”是本文最大的亮點,象徵人生的磨難。其怪異的形象——既面目猙獰,又為“我”指點迷津,與磨難的兩面性——既使人痛苦又促人奮進——吻合得天衣無縫。象徵手法的嫻熟運用,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學特質,體現了作者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另外,本文語言優美,敘事簡潔、生動,寫景細膩、逼真;篇末點題巧妙,含蓄地表明作者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夢想變為現實,要經歷艱難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