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

[訓練目的]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提出正確深刻的觀點,加以論述。

[複習指導]

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對考生的審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審題失誤,則全盤皆輸。近幾年聯考出現的話題作文有一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大淡化了審題。但是,淡化審題不等於不要審題。事實上,這幾年來,還是有不少考生在審題上出了差錯。我們應該有一種意識,任何類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審題這一關,我們應該主動地帶上無形的“鐐銬”,再去“跳舞”。

要做到觀點鮮明,首先必須對題目(或話題)進行深入思考。弄清楚問題涉及哪些因素,關鍵在哪裡,又是在什麼樣的背景討論這個問題,別人有哪些不同的意見,其觀點有什麼異同。作者應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切忌人云亦云,毫無主見。韓愈的《師說》,之所以能對老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擇師的標準等提出獨到的見解,是因為他對從師求學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他人的認識和做法也作了深入分析。

要做到觀點鮮明,還必須在行文的過程中始終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論述。《勸學(節選)》

在提出觀點之後,先通過一組比喻論述了學習對於一個人品性的養成具有決定作用,然後又通過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對於一個人能力的提高所具有的意義,接著又通過幾組比喻和對比論述了對於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通篇緊扣住“學習”這個話題和“學不可以已”這箇中心論點,毫不旁逸斜出。

清晰地表達也很重要,應該努力做到用語恰當,扼要簡明,明白易懂。一般情況,最好能用一個簡要的句子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把它放在開頭、結尾等比較重要的位置,以使讀者容易把握。當然,我們並不否定觀點表達的形象和含蓄,但形象不是虛無,含蓄不是含混。形象含蓄的前提是能夠讓讀者把握文章的觀點,如果讓人難以領會,不知所云,即使話說得很漂亮,也不能達到自己思想的目的,更不能使自己的觀點鮮明起來。

[典題探究](XX•聯考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意氣”一詞,《現代漢語詞典》列有三個義項:ア僖庵競推概,如意氣風發;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③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請聯繫你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以“談意氣”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試題解讀]

試題列出“意氣”一詞的三個義項,這是一種必要的提示,為考生把握題意提供了幫助。寫好這篇議論文的關鍵在於要有一個鮮明的觀點,如義氣是人性良知的體現,是社會的精神財富,是中華的民族魂;哥們義氣要不得。當然也可把二者(甚至三者)結合在一起進行論述(比如談既要樹立堅定的志向,做到“意氣風發”,勇往直前,又不能“意氣用事”,偏激任性地待人處世)。

[範文引路]

談意氣

意氣,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氣,是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氣,是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壯懷激烈……ト艘有自己的意志和氣概,要意氣風發。一個人不能沒有意氣,就像傲視蒼穹的紅杉不能沒有堅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鮮花不能沒有給予它自信的陽光。

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與日月齊輝之才,理想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七分化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氣風發,“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心胸之豁達可見一斑。

人有意氣,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盪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千百年的獵獵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堅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岳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蘇武的一根漢節,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人有意氣,才能摧不垮,壓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還記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愛的“千手觀音”嗎?她的領舞者——邰麗華,雖是聾啞人,但她有意氣,手臂練得青腫了,腳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終堅持練習。最終,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詮釋內心的感覺,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若無意氣,她怎會從不幸的底谷登上藝術的巔峰?ヒ餛,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缺乏意氣之人委實不少,他們在溫柔富貴鄉中疲軟筋骨麻木神經,在歌舞昇平中平息了壯志,在燈紅酒綠中喪失了人性……凡此種種,我們要堅決反對、打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掃清道路。

人,要有意氣,要意氣風發。

[例文評析]

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有兩大與眾不同的亮點:一是文體準確入格。題目規定只能寫“議論文”;是為了糾正學生因長期寫作話題作文而出現的“文體淡化”問題,以考試為導向,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議論文的寫法。ノ奶逡求看視平常,然而是否入格是一項重要標準,本文是一篇規範的議論文。二是文章觀點鮮明——人,要有意氣,要意氣風發。文章由偉人的詩詞引出“意氣”的美麗,接著從意氣讓人擁有“豁達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壯舉”、“堅韌不摧的意志”三個角度鋪開,事例橫貫古今,緊緊圍繞論點加以論述。

[作文訓練]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這樣的感慨:“唉,真是沒空看書啊!”

節假日,在上海的書城,人山人海,人們把看書、逛書城作為一種時尚的消遣。地上坐著的是人,書架旁倚靠的是人,樓梯兩側站立著的還是人。

今年春節申城的書籍銷售量驚人地上升,特別是以往是教輔類書籍遙遙掛帥,而今年則是以文化類書籍一路領跑。

根據以上的材料,請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性文章,題目自擬。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要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加以論述。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一、要不要讀書,二、如何讀書,三,讀何書。不管從何種角度寫,都有個鮮明的觀點,緊緊圍繞論點加以論述。

[佳作賞析]

人生最重要的約會

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蘊涵著無盡的智慧,奔騰著弄潮的暢想,書海無涯。人生無書,則如乾涸江流,如枯裂田畝,黯然失色。人生不可無書。

書,使人拓寬視野。

“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如是說。翻開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對悠悠中國史,原來還有這樣的問題值得探討,原來看待問題還可以用這樣的思路——面前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歷來被視為徹底的亡國昏君的楊廣,在關於其《隋煬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觀的分析。我看見他華美文筆,看見他胸襟不凡;見其少為元帥平定江南;亦見其最終逃避現實,眾叛親離。拍案叫絕的,不僅是黃仁宇對於歷史人物進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開闊的“大中國歷史”的視野。將隋視為第二帝國的開端,關注其以自耕農為社會模式興起,關注其以管理中層虛弱架構衰弱。書,愈讀愈感到眼界的開闊與內心的充實,愈讀愈感到需要思考與解答的愈多。

書,教人修養身心。

一頁心香,掩卷沉思,讀書讓心靈得到涵養,讀書讓頭腦得到點撥,讀書讓眼神更為堅定。讀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明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讀孫犁“詩體小說”,心弦為荷花澱的村民,為阜平山地的農民而震動。那樸實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艱辛的幸福的強烈感染沁人心脾。讀海明威《老人與海》,那人性的堅毅與執著給心以勇氣。大師們的作品在我們心靈紮根,詩人們的佳句在我們血管中運行。

書,為人指明前程。

當人生山窮水盡疑無路,翻開書常能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書中,聽先哲語重心長,與智者促膝而談。讀愛因斯坦《我的信仰》,銘記“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這句話,煙濤微茫的前方仿佛又清晰了幾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書,啟發蒙昧,拓寬視野,驅趕黑暗。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應是人生最重要的約會。

孤寂時,與伏爾泰一同體會“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仿佛覺得我們找到一個朋友;當再讀這本書時,仿佛又與老友重逢”。懺悔時,與雨果共同感受“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迷茫時,與培根共同探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與書相約,生命無限充實;與書相約,社會百家爭鳴;與書相約,人類勇往直前。

【簡評】

這是一篇非常規範的議論性文章。文章開頭即鮮明地提出觀點“人生不可無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文章以層進式的結構框架,論述了書籍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由淺人深,富有深意。文章運用了大量的論據資料,既富有新鮮性,又富有時代感。語言流暢,整句的使用自然舒暢,增添了文章的色彩。讀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