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作文的新構思

在語文課改中,小學生的作文,概括的說應是強調“新”和“真”。所謂“新”,即(1)思維新,要提倡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打破清規戒律的束縛。(2)表達新,不受題材、體裁限制,用充滿個性的語言表達。所謂“真”,即體驗真、感情真,我手寫我心,反對胡編亂造,反對矯揉造作。我們的作文教學改革正努力朝著這一方向邁進。 

葉聖陶先生曾強調:“教學生作文,老師要先明白為什麼作,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作文不是為了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說話,用筆說話。”這裡葉老非常明確地闡述了學生學習作文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的需要,作文是為學生生活服務的。

我國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教學的目的始終沒能跳出“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不顧學生的積累和認識水平,刻意追求新奇,片面強調作文教學內容新穎、獨特,事例一定要典型、感人,並要使人從中受到啟發、教育。事實上,學生的真實生活基本平平淡淡,哪有那么多即又典型,既典型又感人的“大事”來寫啊!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針對小學生認識水平的限制,作文往往缺乏內容,即使苦思冥想,也無濟於事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作文教學的設計,首先必須著眼於作文的內容,用各種方法為學生的作文內容“開源”。

我在這裡提出自己的幾個構思:

1、拓寬思路。

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諸多素材。為此,必須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投入生活;同時,我們在作文教學整體設計中也將各類活動與作文教學掛起鉤來,引導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拓寬思路,感受生活,從而豐富作文的內容。例如開展獎章活動,我設計了如下主題:盡心盡職,學會管理----爭當小主持;熱情大方,禮貌待人—扮演小主人;能歌善舞,無私奉獻——甘做小演員等。要求學生參與活動,收集材料,並引導他們充實和擴展已經獲得的材料。這樣做,既延伸了這一富有意義的活動,又大大開拓了思路,激發了作文動機。比如寫課餘生活時我會讓同學們在禮拜天總吉他們的在課餘時間乾什麼,然後在一塊過一個快樂的星期天!效果很好!

2、定向觀察。

通過必要的途徑,讓學生對有關對象觀察、體驗,這是作文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三年級寫作文《秋天的圖畫》前,讓學生的觀察對象從教室擴展到了學校。學生描寫的校園景色好多,我們又把每個景色讓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再抓住主要的幾處進行比較,發揮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從而了解校園的秋天是如此美麗。再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觀察秋天的變化,同學們也樂意去大自然觀察,去尋找秋的美麗,從雨水中感受那些色彩!從而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學生觀察得多了,認識事物的能力自然也隨之提高了。

3 、創設情境。

如利用遊戲創設情境。由於是玩遊戲,學生的興趣非常高,都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的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也比較生動。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遊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鬆的氛圍,增加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減少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樂於寫作。使作文教學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生作文,雖不是藝術創作,但同樣需要比較豐富的聯想。要形象地描繪客觀事物,就需要運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的手法。再彎回去說課餘生活,課餘生活也就是除上課以外的生活,所以我帶領學生在操場玩老鷹捉小雞,大家的興趣很高,玩的也過癮。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遊戲開始了,兇猛的老鷹就像猛虎下山,一個猛子就撲過來,小雞們嚇得東躲西藏,雞媽媽張開雙臂奮力的保護著小雞。我是小雞,生怕被老鷹吃掉所以不敢掉以輕心,而兇惡的老鷹就是頂著我看……他們會比喻,每個動詞用的很到位。我感到很欣慰!同學們對寫作也有一點興趣!

4、  啟發想像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要完整地刻畫每個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對他們的內心活動作合理的推測;要比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徵意義,就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許多課文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寫下去,既鞏固了課文所學的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像的空間。例如:《小攝影師》這篇課文就要求續寫,孩子們就開始由我的帶領進行想像,有的寫小男孩回來了,有的寫小男孩沒有回來,感覺他們就是小男孩,開展一系列想像。而且寫的質量也不錯 。

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要以鼓勵為原則。在低年級,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不苛求每個詞用得正確,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生活。把他們要說的話引出來,讓他們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想用什麼詞就作什麼詞。不講究怎樣開頭結尾,不要求重點突出,只要求能連貫地把所見、所聞、所感說出來,寫出來就行。

依據《新課標》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的思想,我們將在作文教學中繼續進行教改實驗,注重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步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如果將作文局限於課堂,顯然是不夠的。課堂作文多半為命題作文,學生不管有無作文的動機、需要、材料,都必須完成,這就容易使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甚至會使學生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課外練筆則相對不受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願望、愛憎、好惡,陳述自己的觀點。由於課外練筆不受命題作文和寫作方式的限制,因而比較靈活,學生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有了寫作動機,就可以提起筆來自由寫作。小孩子就是這樣有自己心裡的想法所以會自然流漏出來,都是他們的心聲!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充分發揮學生這種形象思維的優勢,用聲音、觸覺、色彩、氣味等極大地刺激學生感官細胞,從而使他們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徵和細節,促進思維發展。如:寫有關秋天豐收景象的短文,讓學生廣泛收集秋天田野的圖片、文字,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田園景色,然後帶學生走進田園,問學生“你能用耳、口、鼻、手等多種感官,把田園體驗得更具體、形象嗎?”這樣多層次的活動觀察,學生經歷了喚起表象、加深表象、更新充實表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