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作文教學效益低下的原因與對策0

推薦一、當前國小生作文教學效益低下的原因

當前國小生作文教學普遍存在效益低下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沿襲了傳統作文教學的模式,應試教育的“幽靈”仍在“作祟”。其表現如下:1.重主導,輕主體,包辦多,自主少;2.重形式,輕內容,理性多,情趣少;3.重虛構,輕生活,模擬多,寫實少;4.重共性,輕個性,統一多,能動少;5.重結果,輕過程,指責多,肯定少。這些都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

二、提高國小生作文教學效益的對策

崔巒同志指出作文教學要“從教學目的上劃清提高素質同應付考試、追求高分的界限”,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改進作文教學”。這正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益的根本出路。下面筆者就此談幾點膚淺看法。

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觀。

傳統作文教學把學生作文看作是應試工具,專注於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寫“八股文”,得“高分數”。大量的機械訓練和僵化的教學模式,已使作文教學陷於套用某種模式或範文的境地。因此作文教學必須轉變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作文教學觀──素質觀(作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素質)、練習觀(國小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習)、生活觀(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為生活服務)、人文觀(尊重學生的個性、情感、差異,塑造完善的人格)、民主觀(自由表達思想,平等參與訓練)和發展觀(以學生為主體,自主訓練,主動發展)──從提高素質的高度來改進作文教學。這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益的前提。

2.減少束縛,寬鬆習作氛圍。

目前國小生作文教學沿襲了傳統作文教學專制的教學模式(教師命題→講解文體結構和寫作要求→提供範文→分析寫作技巧→模仿範文進行習作),教師總是以自己的責任和權威,壓抑學生的主體性,強迫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標準去寫作;學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樣畫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長此之後,學生思維受束縛,個性受限制,思維遭定勢,作文無生氣。孰不知,習作如創作,也需要一種自由的習作氛圍,讓學生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和開放、寬鬆、愉悅的課堂中無拘無束,敢說敢寫,自由奔放;其次,要減少命題作文,多一些只給範圍的開放性較強的作文,減少束縛,增加作文的自主性。

3.投身生活,接受生活饋贈。

有些教師忘記“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錯誤認為“只有課堂才是習作的殿堂,課本才是習作的源泉”,不準也不敢讓學生離開課本,離開課堂。他們一味採用封閉的教學模式,專注於模仿範文,套用“路子”,讓學生在一個預先劃定的框框裡施展“拳腳”,創造“吹牛”作文。這種脫離生活這個在課堂的“閉門造車”的教學方式,無異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孰不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因此,作文教學必須打破魯迅先生所說的“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把學生引入校園內外那片沸騰的生活海洋,讓學生在投身生活、觀察生活之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接受生活無私的饋贈。首先,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為民服務等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其次,要拓展語文實踐活動天地,組織故事會、演講會、朗誦會、辯論會、學生文社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和各種校園遊藝活動;第三,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尋找生活場面,選取精彩鏡頭,勤記觀察日記,積累作文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4.從讀學寫,在積累上下功夫。

課文是寫作的範例。通過對一篇篇精美範文的觀察、研習、化用(能動模仿),可以使學生從作者創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啟發,獲得規律性的寫作知識,獲得語言和語感的積澱,為學生寫作找到拐杖和依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正是從讀學寫、讀寫遷移的寫照。因此作文教學要正確處理閱讀與寫作的關係,抓住讀寫結合點,在積累上下功夫。首先,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穿插作文輔導,使學生從讀學寫,“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遺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課外讀物,體會迥異的寫作風格,領悟、借鑑不同的寫作技巧;第三,在積累寫作知識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品賞、摘抄優美詞句,建立“語言寶庫”,積澱語感,積累語言。

5.為讀者而寫,激發習作欲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管是什麼人,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都有一種讓別人認同的心理。學生的作文是他們苦思冥想、奮力“創造”的結晶,他們同樣渴望得到人們的認同。但是,長期以來,他們的作文得不到教師(唯一的讀者)的認可,因而寫作激情逐漸消退,最終失去習作興趣。美國著名作文教學專家羅伯特?希爾里奇博士在《兒童作文教學法》一書中提出了“課堂作品出版法”。認為教師指導學生將作文製作成“學生的書”,在班級、學校或更大的範圍內進行傳閱,使他們擁有更多的讀者群(特別是同齡讀者),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勝心和認同感,激發寫作的欲望。這種方法啟示我們,教師不應只把閱讀作文、評講作文作為自己的專利,應該提供作文交流機會,建立作文園地,出版作文小集,滿足學生的認同感,鼓勵學生變“為教師而寫”為“為讀者而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6.自主作文,為情而造文。

自主學習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因為學生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只有具有個人的意義,內化為個人的需要才能被學生主動地接受。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太多的人生體驗,學生有太多的成功和失敗、喜悅和苦惱急於“傾吐”;同時,在閱讀教學中作文輔導的強化和課外讀物的廣泛涉獵,也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知識和語言材料。這些都為“自主作文”提供了可能。如果把作文課上成“自主作文”課,就能成為學生傾吐情感、為情造成文的寫作實踐課,“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作文宗旨也就能得以實現,教師也就無須喧賓奪主、越俎代皰,大講寫作方法,逼著學生說假話。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發展性和主體性,樹立“自主作文”意識,一改過去一手包辦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寫,寫自己,自己改,改自己”,使學生“愛作文,練作文,能作文”。首先,作文訓練要減少命題,只給學生作文任務要求,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描寫;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尋找題材;第三,應提供評價標準,引導學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當然,“自主作文”並非“放任作文”,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削弱,訓練計畫的安排、訓練目標的調控、訓練過程的組織、訓練難點的指導、訓練結果的評估都離不開教師的作用。

7.分層施教,殊途而同歸。

人在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個性差異。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雖然經歷共同發展階段,但發展的速度、水平、區域則千差萬別。如果過分強調共性,忽視差異,不管是對優生還是差生來說,都是不公平的。因此作文教學首先必須客觀地把握學生的層次;其次,要科學地把握不同的訓練要求;第三,要合理地把握不同的教學速度和進度;第四,要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五,要注重個別輔導,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最終必定達到殊途同歸。

總之,作文教學如果能正確處理好“閱讀與寫作、內容與形式、課內與課外、過程與結果、共性與個性、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改進作文教學”,必將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