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閱讀與寫作的滲透訓練

閱讀是學生收集材料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高三複習工作的重要環節。而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互相滲透訓練,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有些文章,讀過之後感觸頗深,也想著能在以後的作文中用它,但如果不經過一番思考和整理,是很難成為自己的東西的。讀過一篇文章,遇到一則材料,首先應思考:它適合用在什麼樣的話題中?能夠證明什麼樣的觀點?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審題立意的訓練。其次應動筆操作:如果把它作為自己文章的開頭部分應怎樣寫?如果把它用在文章的中間作論據又該怎樣寫?當然這種轉換操作的前提是確定好自己寫什麼體裁的文章。這一過程為語言表達訓練,也是材料剪裁的訓練。

如果教師能經常給學生灌輸這種意識,並在教學實踐中經常訓練,就能調動起學生自我訓練的積極性。而每一次訓練就相當於一次讀寫課,花時不多,效果較好。這在高三時間緊張情況下是很適用的。試舉一例來說明這種訓練過程。

<材料>  希望之弦 三毛

一位彈奏三弦琴的盲人,渴望在有生之年看看世界,但是遍訪名醫,都說沒有辦法。有一日,這位民間藝人碰見一個道士,道士對他說:“我給你一個保證治好眼睛的藥方,不過你得彈斷一千根弦,方可打開這張方單。在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於是這位琴師帶了一位也是雙目失明的小徒弟遊走四方,盡心盡意地以彈唱為生。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在他彈斷了一千根弦的時候,這位民間藝人迫不及待地將那張一直藏在懷裡的藥方拿了出來,請明眼人代他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藥材,好治好他的眼睛。

明眼人接過方單一看,說:“這是一張白紙嘛,並沒有寫一個字。”那位琴師聽了,潸然淚下,突然明白了道士那“一千根弦”背後的意義,就是為著這一個“希望”,支持他盡情地彈下去,而匆匆53年就如此活了下來。

這位老了的盲藝人,沒有把這故事的真相告訴他的徒兒。他將這張白紙慎重地交給了他那也是渴望能夠看見光明的弟子,對他說:“我這裡有一張保證治好你眼睛的藥方,不過,你得彈斷一千根弦才能打開這張紙。現在你可以去收徒弟了,去吧,去遊走四方,盡情地彈唱,直到那一千根琴弦斷完,就有了答案。”

<思考>①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希望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能讓人走出困境,收穫成功。)

②可用在怎樣的話題中?(可用在“信念”或“希望與失望”等話題中。)

<操作>第一,如果用在一般議論文中作論據,應注意:

①材料的準確性,應點出是“著名作家三毛文章中的人物”;

②議論文敘述不同於記敘文敘述,要省去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過程等;對話要轉換。

③突出重點,應省去“徒弟”這個人物及相關情節。

第二,如果用在議論散文中作論據,可這樣寫:

三毛筆下的那位三弦琴盲師,歷盡艱辛彈斷一千根弦時,才突然明白,希望是支撐他盡情彈唱下去而走過53年人生路的柱石。如果他當初遍訪名醫也不能治好他的眼睛時,沒有那位道士給他“希望”的藥方,由此心灰意冷,那么,也許失望的惡魔早已將他推進痛苦甚至死亡的深淵。

議論散文追求的是:事例要概括,語言要凝練、優美。

第三,如果用在議論散文的開頭,可這樣寫:

希望是三毛筆下那位盲人琴師心中的方單,正是為著那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治好眼睛的藥方,他才支撐著走過了53年人生路。 

當然,教師的示範訓練常有自身的語言個性,但思考的角度,如何去操作,師生間應該是一致的。

<效果>話題作文。以“執著與固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有學生在開頭這樣寫到:

執著是三毛筆下抱琴而彈的盲師,為著一個美麗的希望,寧願漂泊幾十年;固執是韓非子書中守著木樁的農夫,總期待瞎了眼的兔子又一次撞上送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的材料源於生活,若能將源於生活的經典作品加工改造,在繼承中創造,在閱讀中升華,在寫作中實現自身價值,也不失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條捷徑。這樣的材料套用,這樣的語言表達,應該是讀寫結合訓練的自然結果。讀是基礎,是吸收;寫是延伸,是輸出。讀寫聯網,透明有滲透力。當學生的讀寫活動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的時候,離教學的境界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