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意識流手法研究

美國著名作家傑羅姆・塞林格創作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自1951年面世以來,就受到了美國乃至世界各國青少年學生的喜愛和推崇。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意識流手法研究

這部小說主要是對一個16歲少年霍爾頓・考爾菲爾德離開學校到達紐約的一整天和兩個夜晚的經歷進行描寫,並對這個年輕的學生的內心感觸和體驗進行了極為細緻的分析。小說里的霍爾頓極其厭惡虛偽造作、不求上進、道德敗壞的學校生活;以致他老是考試不及格而多次遭到多所學校的開除,最後,當他被潘西中學開除出後,不得不獨自一人流浪於紐約街頭。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社會並不比學校生活好到哪裡去,同樣充滿著爾虞我詐、虛情假意及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實意,這讓他感到極其失望、苦悶、失意,同時讓他精神上感到極度空虛,致使他出現思想上的叛逆、行為上的極度放縱,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又畏縮不前。所有這些,促使霍爾頓・考爾菲爾德一直苦苦掙扎在個人理想與現實殘酷生活中,最後不得不以逃避現實、遠離這個冷漠無情的社會來作為他無奈的選擇。縱覽這部號稱二戰以來美國文學的最“現代之典”――《麥田裡的守望者》,不難發現,以往的評論界對這部著作進行評論,往往是以傳統現實主義這個角度來進行評論的,他們通過研究,得出塞林格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均以第一人稱、運用年輕人說話的方式來完成整部著作,特別是在其創作過程中,為突出主人公鬱悶、壓抑而又極度彷徨的內心感受,作家用現實主義極具生動而又細緻地對這位中產階級青年學生進行了描寫,例如,作品中霍爾頓到老斯賓塞家中告別的情景,及他在旅館中鬼迷心竅地找了妓女等等;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入一個層次來對這部不朽著作進行研究,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其實在這部小說里,作家用得頻繁的還是意識流這種創作手段;在小說里,優秀的傳統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技巧,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補充,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塞林格還對這種創作手段進行了創新和提高,例如,在作品後半部分有關人物的行動描寫就深染意識流特徵。

源於心理學基礎的意識流創作

意識流小說以其別具一格的形式獨步於世界文學殿堂,堪稱世界文學中的一大奇蹟。而在這個創作領域,西方眾多文學大師如維吉尼亞・伍爾夫(英國)、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及威廉・福克納(美國)等等,都給世人留下了具有意識流創作特徵的經典力作。關於意識流,其本身涵義極其廣泛,其容量之大足可容納宇宙間萬事萬物,因此在世界文學史上,有關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手法極其多樣、且不拘一格。

正因如此,當今很多學者、專家們在對有關意識流小說進行評論時,也是眾說紛紜,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意識流小說的發展,讓生於上世紀長於新世紀的很多青年人能更深刻地領悟到意識流小說獨具一格的創作魅力。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正是由於這種莫衷一是的看法,讓意識流小說原本就具有些邊緣性的這個特徵被表現得尤為突出。但不管怎樣,今天若讓我們站在心理學這個角度來看,還是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意識流小說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因而從心理學基礎這個層面來分析,《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是一部具有極其顯著意識流特徵的小說,這已得到當今很多專家和學者們的認可。以第一人稱“我”這種方式來展開整部著作的情節,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的一大亮點。細讀這部小說,可以讓我們感覺特別的親切,就像主人公霍爾頓在你耳邊,把他本人的一切所有感受,以那種不厭其煩的方式向你傾訴著,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霍爾頓告訴給你的,是那些斷斷續續的、漫無邊際的,但前後又具有一定聯繫的感受及他本人的回憶。就是其中的那些運用現實主義寫法也不乏有這種發自內心獨白方式的體現。例如,在這部小說里,主人公霍爾頓一出場就向我們滔滔不停地講述著:“大衛・科波菲爾式的那些廢話讓我厭煩”。又如,當他去跟他的老師――老斯賓塞告別時,他一邊在跟老師交談著,一邊心思卻飛到了遙遠的某個地方……所有這些都在昭示著主人公極大地排斥著他周圍這種虛情假意的環境,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極其嚮往那種既古老又無限純真美好的東西,這些讓他如痴如醉。若真有時光隧道出現在他眼前,我們猜想他一定是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踏進去,好讓他自己能夠穿越時光,重新回到曾經有過的那些美好時光。正如某個著名評論家所說的,有很多可變換技巧可被套用於意識流這種創作形式,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心理獨白了,例如小說中的“秘密金魚”,霍爾頓那不幸早年夭折的弟弟艾里,還有像夢一樣從未真正露面的迦加格等等,都是源於心理獨白方式的意識流創作。因此,基於內心獨白,以意識流這種手段來進行創作,就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小河流,把主人公霍爾頓與現實中的事物帶動又聯繫起來一起奔流向前;這種源於本性的直覺,其目的性雖然不甚明確,但對於霍爾頓而言,其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意識,相互之間卻有比較密切的此起彼伏的相關聯,猶如那些各自獨立的多米諾骨牌,以相互碰撞達到彼此聯繫而持續運動下去。由此可見,心理學基礎就是這部著名的意識流小說的生存所在、立足之地,以源於心理學基礎的意識流來進行創作,把霍爾頓這位16歲少年本為破碎不堪、七零八落的思想意識轉化為那種處於川流不息的連續運動狀態;霍爾頓內心世界中的這條川流不息的“河流”,雖然在很多時候表現為不具有任何邏輯,也沒有多大理性,但是正是藉助於這種源於心理學基礎的意識流進行創作,把來自霍爾頓內心世界的那些真實的、不混有其他雜質的所思所想,以極其完美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給眾多年輕讀者的內心深處帶來了些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