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素有“千湖之省”、“漁米之鄉”的美譽,水產資源豐富,發展水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幾年來,無論從規模漁業、水產品加工和出口、無公害水產品生產,還是以垂釣休閒為主要內容的休閒漁業、庫區山區漁業、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發展。2010年水產第三產業產值148億元,其中休閒漁業產值達15億多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費需求日益迫切,休閒漁業應運而生。“千湖之省的湖北,發展休閒漁業得天獨厚。近年來,休閒觀光漁業在全省悄然興起,發展迅速,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成為全省漁業經濟成長的新亮點。

一、全省休閒漁業的發展現狀 

我省休閒漁業發展有二十餘年歷史,起步於二十世紀80年代。近幾年來,我省休閒漁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通過拓展休閒內涵,拉長產業鏈,與其他行業巧妙地結合,給休閒漁業增加了新的內容。形成了三大發展方向:一是從單一的垂釣觀賞型向垂釣、觀賞、品嘗、休閒、示範等功能,向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具有以綜合發展為內容的多元化方向發展;二是從單純的休閒漁業生產向觀光農業、旅遊業、服務業和科普教育基地融為一體的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都市型漁業新格局發展;三是從單項開發休閒漁業正向與農業示範園區、無公害基地建設相結合,與旅遊景區、休閒度假區相匹配的區域化方向發展。據各市初步統計,全省現有休閒漁業場所5605個,垂釣場1842個,食魚餐飲美食城560家,度假村180個;垂釣總水面38萬畝;年接待休閒人數1200餘萬人次,安排就業5萬餘人,為漁民增收人均15元。全省休閒漁業直接產值達15億元。已初步形成五大類型的具有本省特色的休閒漁業新格局。

(一)養殖垂釣型。這是從養殖漁業發展而來的類型。利用池塘、湖泊圍欄養殖基地等漁業設施,以養殖魚類為主,配備一定的設施,開展垂釣業務的休閒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休閒漁業比較,其特點是投入成本少、見效快。這是我省現有休閒漁業項目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分布範圍最廣,大部分水產養殖單位和養殖戶都有。如我省鄂城市鄂城區城郊62%的魚池,3.2萬餘畝;華容區21%的魚池,1.7萬畝;梁子湖區23%的魚池,2.1萬畝的魚池均以此方式經營。XX年年接待垂釣愛好者3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5000萬元。

(二)休閒垂釣型。指專業垂釣園和設施較完備的垂釣場,以開展垂釣為主,集娛樂、餐飲為一體的休閒漁業,它是我省休閒漁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如武漢市碧溪園垂釣休閒中心地處遠郊,垂釣水面不足7畝,年垂釣經營額近50萬元,加上住宿、會議接待、餐飲、文化娛樂等營業額近100萬元;洪山區湯遜湖村是一個專業漁村,主要以養殖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幾年先後有8戶漁民投資建起了釣魚台,每戶經營垂釣水面8-10畝,預計今年平均每戶垂釣營業額90萬元左右,純收入15萬元左右。洪山區是我市休閒漁業發展最快的區域,全區現有以垂釣為主的場所200多處,預計年垂釣業的產值4600多萬元,占全區水產行業產值的14%左右。據我們調查,經營垂釣1畝水面的收入是經營養殖1畝水面收入的10倍以上。垂釣休閒業的發展,拉長了產業鏈,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就業崗位,開闢了又一條農業產業化的道路。

(三)生態觀光型。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旅遊景點,綜合開發水資源,集觀景、休閒、度假、垂釣於一體。它是我省休閒垂釣業拓展與旅遊業的結合,極具發展潛力,是目前休閒漁業類型中功能最強、項目最多、範圍最廣、利潤最高的一種。全省目前有180餘家。如鄂州市的紅蓮湖旅遊度假山莊總投資3億多元,集水上訓練、度假、高爾夫球場、垂釣等為一體。另還有臨江龍潭山莊、新廟日月潭度假山莊、西山街辦仙人山莊、杜山樊湖公社、武昌魚原種場垂釣園等,XX年年經營收入2億多元。

(四)觀賞魚生產型。以觀賞魚(主要為金魚系列品種)引進、養殖生產、經營為主的產業。該產業在我省剛剛起步,規模不大,品種不多,僅有20餘個常見品種。現有養殖戶幾十家,養殖產量在1200萬尾左右。採取門店、擺攤等方式專行銷售或在花鳥商店內銷售。年銷售額為685萬元。

(五)節慶旅遊型。利用漁業資源,舉辦與漁業相關的節日形成特有的休閒類型。我省鄂州市近年來舉辦了梁子湖旅遊捕魚節、武昌魚文化節,節慶推動了旅遊,引導了漁業消費方向。XX年至XX年年開展的梁子湖旅遊捕魚節暨武昌魚文化節,把經貿洽談會結合進來,活動期間水產品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每年共有20萬多人次的省內外遊客到梁子島及市區休閒、觀光,品嘗武昌魚、紅尾魚、螃蟹,購買本地特產——優質珍珠裝飾品及工藝品,直接帶動旅遊產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

全省休閒漁業創造出了較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拓展了漁業空間,又開闢了漁業新領域,從五個方面為建設水產大省注入了新活力。

(一)提高了漁業比較效益。從事垂釣與出售商品魚相比,利潤高,畝收入達到5000元—8000元,是單純養殖效益的2—4倍,從而實現了漁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二)拓展了鮮魚銷售渠道。隨著養殖面積的擴大、科技的進步與普及,養殖水平提高,魚池單產越來越高,精養魚池平均畝產提高到1000公斤,銷售開始成為難題。垂釣既解決了銷售難題,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三)調動了漁民投資熱情。由於休閒漁業迎合了旅遊市場的需要,效益看好。在利益驅動下,休閒漁業成為水產業一個熱門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漁民的投入積極性。近年來,每年有7%左右的漁民主動投入增添垂釣設施,開發垂釣、餐飲、娛樂項目,以吸引市民。漁民自身也因此建起了小洋樓,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帶動了養殖品種調整。由於垂釣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經營者要在市場上取勝,不得不順應垂釣者的要求,主動調整養殖結構,開發名特優品種養殖,近年來引進的工程鯽、紅鯽魚、青魚、斑點叉尾鮰等垂釣品種得到了消費者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