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城市的戰略思考

一、正視文化旅遊現狀,加快文化旅遊城市建設

1、充分認識荊州歷史文化優勢。荊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楚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文化膾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傳頌、水文化震憾人心、紅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質文化琳琅滿目,荊州古城享譽中外。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在荊州定都長達411年,歷經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爭霸”、“戰國稱雄”的雄偉霸業。荊州是三國文化的中心,“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120回,有72回寫到荊州。荊州人傑地靈,孕育出屈原、宋玉、孫叔敖、關羽、岑文本、張居正、“公安三袁”等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形成名人文化。荊州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廣、水網密度高,形成水文化。荊州“天、基、佛、道、伊”五教皆有,形成宗教文化。荊州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任弼時、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形成紅色文化。荊州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寶庫,聞名遐邇的楚辭歌賦,享譽中外的楚劇楚舞,匠心獨具的髹漆楚繡,名揚天下的八寶美食以及龍舟競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構成了以楚文化、三國文化為核心,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為烘托的荊州歷史文化。

2、切實把握文化旅遊發展條件。荊州文化旅遊資源稟賦優越,同時具備戰略機遇、區位優勢和基礎條件:一是有戰略機遇。國家出台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湖北省委提出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實施“工業興市”戰略的同時,突破性發展文化旅遊業,確定由“人文資源大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轉變,提出“文化荊州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實施重點項目帶動,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二是有區位優勢。荊州水陸交通便利,長江橫貫荊州,“二廣”高速、“滬蓉”高速交匯荊州,在建或籌建的“滬漢蓉”高速客運鐵路、“荊岳”鐵路、“準(葛爾)荊”鐵路穿越荊州,宜昌三峽機場、武漢天河機場,距荊州較近,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出行快捷的交通網路。三有基礎條件。近年來,荊州加強文化旅遊發展規劃,精心策劃優勢旅遊項目,先後委託美國燈塔公司和華中師範大學編制完成《市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委託英國mci公司和清華大學策劃《重建紀南城暨海子湖休閒度假區項目規劃》。全市現有景區(點)65個,其中4a級3個;共有星級酒店36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34家,晶威國際大酒店已通過國家五星級飯店初評;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國際社3家、國內社38家;從業人員3萬餘人,其中各類中高級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導遊資格證的300多人。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城市,荊州有資源、有機遇、有優勢、有基礎。

3、正確應對荊州發展的嚴峻挑戰。首先,面臨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挑戰。荊州強力推進“工業興市”戰略,經濟發展明顯提速,進入快速發展期。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24億元,比XX年增長74%。但是與現代大城市的發展要求,仍然相距甚遠,主要表現為區域中心地位不突出,核心競爭能力不強,城區龍頭帶動作用乏力。在2010年全國城市綜合實力排位中,湖北省的武漢、宜昌、襄樊、荊州四個大城市,只有荊州游離於百強以外;在“一帶兩圈”戰略中,荊州不在武漢城市圈內,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點是“一江兩山”,荊州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塊頭不大、實力不強,在全省縣市綜合實力第一方陣中,荊州榜上無名。其二,面臨產業協調發展的挑戰。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30.1:33.8:36.1,對比上年第一、二產業分別增長0.4和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7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旅遊業收入僅占13.8%,對比上年占比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滯後於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旅遊業滯後於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次產業平分秋色。其三,面臨文化旅遊發展的挑戰。2010年,全市完成旅遊收入31億元,對比XX年僅增長10.71%;旅遊收入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9%,對比XX年占比下降了2.9個百分點,低於全省6.5%的平均水平;同屬歷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陽、開封、揚州等城市,其旅遊收入分別是:78.8億元、224億元、83.4億元、176億元,增幅分別是:24.6%、15.3%、15.5%、20.3%,占比分別是:13.9%、11.6%、12.1%、11.2%,都高於荊州的發展水平。荊州的旅遊業發展存在著“三多三少”,即:人文資源多,旅遊品牌少;地下遺址多,地上景觀少;零散景點多,形成規模少。表現為“三個不相稱”,即:豐富的人文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與荊州厚重的歷史文化不相稱;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與豐富的文化資源不相稱;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滯後,與歷史文化名城不相稱。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城市任重道遠。

4、深刻理解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意義。旅遊被譽為“朝陽產業”,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高度重視。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滿足人民民眾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荊州面對現實,必須突破性地發展文化旅遊業,通過文化旅遊的興旺,促進城市的競爭發展;荊州面向未來,必須發揮文化旅遊優勢,通過文化旅遊的開發,促進城市的創新發展;荊州走向世界,必須彰顯文化旅遊特色,通過文化旅遊的融合,促進城市的開放發展。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加強對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領導,發揮“荊州市旅遊管理委員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發展文化旅遊的格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跨越式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城市,實施“大決戰”,吹響“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