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貧困村建設問題的調研報告

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邊學習、邊調研”的工作要求和縣委關於縣級領導學習實踐活動調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牽頭組織農發辦等部門對我縣貧困村建設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貧困村基本情況及成因分析

我縣總人口45.27萬人,農業人口39.98萬人,耕地116.37萬畝,水田3.27萬畝,水澆地0.27萬畝,水平梯地45.57萬畝,80%以上屬中低產田,人均耕地1.6畝。目前,全縣未通過上級驗收的貧困村尚有119個,貧困人口8.15萬人。這些貧困村大多位於邊遠山區,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條件、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差,文化落後,精神生活貧乏。貧困村致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開發難度大。我縣貧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區和秦嶺山系的邊遠山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由於這些地區通路、通水、通電、通訊、上學、就醫等設施改善投資大、成本高、難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會發展邊緣化。致使這些地區信息閉塞、文化落後、觀念保守、與外界交往溝通難,謀生髮展能力低,脫貧致富無門路、無條件、無能力。據對關口鎮乾溝村的調查:該村有68戶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雖有耕地400餘畝,10畝以上聯片耕地幾乎沒有,大部分是幾分或是幾畝分散在一溝兩岸的山坡上;雖然修通了簡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溝而上,到了夏季洪水沖刷便沒有公路,農用物資還是靠肩挑背馱;九十年代,農戶集資拉通了兩相照明電,由於線路老化,年久失修,線路損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頭上電燈,桌上油燈”。

二是人口素質低,文化觀念落後,發展步伐太慢。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根據貧困戶建檔立卡資料表明,全縣貧困戶勞動力受教育面很小,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27.6%,由於勞動力素質低,只能從事簡單或低收入的生產活動,收入水平低,難以脫貧。

三是自然災害頻繁,低收入人口返貧率高,脫貧難度大。我縣處於秦巴山區,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特別是高山貧困戶所在地更是生態環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凍、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不僅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無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時刻受到威脅。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來形容自然災害對農民的危害程度。據XX年對25個貧困村3407戶的調查,因自然災害致貧達312戶,占調查總農戶數的9.2%。

四是疾病、傷殘、弱智、子女上學成為貧困的重要原因。我縣農民大部分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剩下的那一少部分正好是貧困戶。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特別是貧困戶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據XX年對25個貧困村3407戶的調查,因疾病、弱智致貧達439戶和376戶,分別占調查總農戶數的12.9%、11.3%。自90年代以來,農村家庭子女上學已成為家庭貧困的又一因素,大多數農村家庭對子女考上大學既喜又憂,喜的是只要孩子考上大學,就能擺脫貧困,憂的是考上大學學費高卻供不起,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借債又導致這些家庭步入貧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