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工程後續實施規劃政策調研報告

在當前的三峽工程“後移民時期”,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治理、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已成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而做好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則是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重要舉措。帶著這一課題,縣政協按照縣委要求,組建專題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民眾、聽取匯報等多種形式,全面調查了解全縣庫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組織專家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三峽移民工作的基本情況

(一)水庫淹沒情況。作為重慶庫區移民遷建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區縣之一,我縣水庫淹沒區涉及1座縣城、11個鄉鎮62個村(居委會)414個社。全縣淹沒耕園4.2萬畝、房屋290.4萬平方米、工礦企業114戶、縣城單位417個。175米蓄水成庫後,我縣境內長江水域面積70.62平方公里,庫岸線長359.25公里,消落區面積24.5平方公里。淹沒區主要集中在“一江四河”兩岸,盛產臍橙和蔬菜的良田沃土全部被淹,其主要淹沒實物指標占重慶庫區淹沒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

(二)人員動遷情況。依據《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奉節縣淹沒處理及規劃報告》和《重慶市政府關於調整三峽移民規劃搬遷安置人數的批覆》,全縣規划動遷人口為129333人(其中農村62828人,集鎮5095人,縣城61410人),農村移民生產安置人口為60844人,復建各類房屋301.73萬平方米,搬遷工礦企業114戶。截止5月底,全縣按計畫移民129333人,其中縣外35585人;補償復建各類房屋362.74萬平方米;搬遷工礦企業114戶。農村移民、城鎮移民搬遷安置、工礦企業結構調整和專業設施復建任務全部完成,新建移民城集鎮功能基本完善、運行正常。

(三)投資執行情況。截止5月底,市上累計下達我縣併到位移民資金為643,149.53萬元,我縣實際撥付移民資金633,307.76萬元,資金暫存9,841.77萬元;間接費累計計畫41,818.35萬元,累計支出41,489.56萬元,資金計畫暫存328.79萬元。從支出結構來看,移民資金總體上運行良好,但個別項目凸顯資金不足,尤其是城鎮遷建、行政管理等費用,超計畫支出較多。

(四)移民後期扶持情況。從至上半年主要從圍繞移民安穩致富的生產經營性和基礎設施項目、特困移民救助、移民技能培訓等實施項目扶持;7月1日起,對農村移民後期扶持主要是直補到人和項目扶持,實施的具體政策主要有產業發展基金、水庫庫區基金、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後期扶持、解決庫區移民遺留問題(非農扶助)、移民養老保險、電子專項資金扶持6項,每年到縣的後扶資金在1.1億左右,政策期限至20年不等。儘管如此,總體上還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體系。

二、我縣三峽移民政策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三峽工程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已發揮了積極的效應,促進了全縣移民和城鎮企業遷建任務的按期完成,較好地支撐了庫區穩定和發展,但也凸顯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政策涉遺的多、補救的少,調整完善不及時。受移民淹沒規劃調查遺漏以及國家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移民政策的執行都衍生重大遺留問題。比如,城鎮移民房屋的補償政策,按現行建設工程管理程式和強制性規範標準(如防震、消防、防雷等)復建移民房屋,遷建住房人均補差6000元,最高補差達4萬元,國家下發的移民補償遠遠不夠實際建房成本,導致我縣城鎮遷建資金超支6712萬元;政策規定1992年後移民規劃增長人口在淹沒線下新建房屋的不予補償,而實際在長達10餘年的時間裡不可能完全不新建房屋,這部分房屋得不到國家補償,經常引起移民上訪;全縣就地後靠安置的農村移民中尚有50個社5538人耕園地人均不足0.3畝,這部分移民由於土地少、質量差,生活特別困難,需要二次安置;淹沒搬遷學校、醫院由於現行規範要求建築面積標準與遷建前差距較大,原補償標準與實際建造價之間差距較大,形成巨額的欠賬無法消化;還有庫區周邊交通恢復、集鎮遷建規模偏小和基礎設施配套、遷建國有企業關破改制、公路復建補償單價偏低、防洪工程投資缺口等政策問題已成為縣級政府難以解決的重大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