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征地制度土地狀況調研報告

2、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縣的森林資源,由於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土法冶煉鋼鐵,1978年以後包產到戶,開荒擴大耕地,大面積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加之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與人口、環境矛盾日趨突出,致使全縣森林面積銳減。據有關部門記載,1952年全縣森林面積為507.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7%。到1978年森林面積減到143.9畝,森林覆蓋率為19.2%,面積比1952年減少363.55萬畝,森林覆蓋僅為1952年的28.36%。80年代開始,全縣回響黨的號召,積極開展居民義務植樹活動,但由於造林存活率低,加之管理工作滯後等原因,使造林面積難以補償被毀林面積。由於森林資源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一是水土流失加劇,據統計,1994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689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3.4%;二是水源枯竭,水庫、壩塘等庫容量減少,山區人畜飲水困難;三是自然災害頻繁,損失程度加重。由於森林面積減少,高山山區、陡坡地區耕地嚴重受到洪水沖刷,低凹地易造成洪澇災害耕地質量下降。**六獨銅礦區曾經發生山體滑坡,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這都說明了森林被破壞,環境不斷惡化造成的。四是氣候受到影響,常常會發生旱、澇、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且周期縮短。

3、人口過快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銳減及人地矛盾突出等問題。在人地比例關係中,土地資源嚴格來說是不可再生資源,土地面積是個常數,人口是個變數,人口的迅速增長,必然帶來人均土地和耕地相對數量的減少。必然造成人地矛盾加劇。同時,由於城鎮附近的良田良地逐步被徵用,非農業用地增長快,耕地逐年減少,耕地質量減退。

4、農業水利設施脆弱,農業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農業生產水平高低,主要取決於土地質量,技術水平、生產條件(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物力、財力的投入等。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譬化農業的標準來要求,**縣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極不相適應。由於水利設施差,工程老化和不完善,一些水利工程帶病運行,迫切需要改造和更新。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全縣灌溉水田145359.6畝,占耕地的10.1%,而望天田、旱地、菜地等則占90.9%。由於全縣水利設施不配套,到1994年全縣水利化程度僅達26%,從而形成地多田少、低產田地多,高產田地少的耕地利用狀況;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一旦警到大的自然災害如,霜凍、乾旱、洪澇等。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如,霜凍、乾旱、洪澇等。

5、農村能源短缺,制約林業生產發展

**縣水能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不充分。由於全縣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煤礦資源少等,造成了農村生活能源緊張。雖通過節柴改灶技術推廣,農村沼氣的開發高,但也難以使魯號農村能源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農村生活能源不得不以森林的消耗作為代價來得以逐步解決。因此,造成了森林資源消耗量大於生產量,森業資源減少的局面。所以,需要使農村能源的問題得到解決,首先要加快水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農村通電率,其次還要加快農用薪炭林建設,推廣節柴改灶和沼氣,有條件的鄉鎮要建立風力發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