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征地制度土地狀況調研報告

6、土地利用缺乏科學規劃,亂占亂建現象時有發生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鄉建設特別是市政建設需要逐步增強,公路交通,郵電設施,城市給水、供電,街道建設等城市功能應相互配套。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科學的發展規劃,加之執法不嚴,管理工作滯後等因素,城市建設,農村建房只從本行業、部門和個人利益出發,各行其是,擠占街道、公路,亂占亂建,用地布局不科學,工廠和一些鄉鎮企業建廠選址因缺乏規劃,存在重複建設,用地浪費等現象。

二、現行基本土地制度與土地徵用制度

土地徵用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土地制度,征地過程是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轉變過程,強制性和補償性是其兩個基本特徵,但現行征地補償範圍和補償標準仍是計畫經濟思路。我國現行征地補償制度透視,我國現行法律強調征地是一種國家行政行為,是集體經濟組織對國家的一種義務,不是集體經濟組織向國家“賣地”。因此我國的征地具有強制性,但必須以補償為條件。而征地補償只能是適當補償,遵循3個原則:①征地補償必須按國家制定的標準執行;②征地補償應使被征地單位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為準則;③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根據憲法,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中國現行的土地徵用制度的具體內容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所規定的。除了農村集體和個人為了興建鄉鎮企業或者村民住宅外,土地管理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建設。當建設單位確實需要使用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時,必須經過土地管理主管部門批准,通過國家徵用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化為國家所有的土地,然後通過出讓或者行政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管理法也規定了各級政府對於徵用各類土地,包括基本農田、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審批許可權。根據自XX年實施的《徵用土地公告辦法》,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時,對徵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進行公告。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征地當事人有權利就擬定征地項目的補償標準和安置方案,以及擬定非農業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方案申請等事項舉行聽證。

在現有土地徵用制度下,徵用土地的補償不是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標準的,而是以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的產出水平為基礎來進行核定。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土地管理法規定了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上限,而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以及徵用非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由各省級地方政府制定。

一、 現行土地徵用制度的弊端及其產生的問題

在徵用農村土地的過程中,土地交易的主體是土地所有權,所發生的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向國家土地所有權的轉化。完成征地手續後,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給用地單位使用。在由用地單位向政府申請征地時,由用地單位支付征地補償費並最後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情形,其實質是用地單位代國家支付了土地所有權轉移的價格並因此獲得土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是單向性的,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只能轉化為國家土地所有權,而且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權轉移的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從屬地位。只有當本集體以外的單位需要該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時候,才會由用地單位向政府土地管理機構提出徵用土地的申請,或者由政府直接徵用土地用於出讓,從而啟動土地徵用程式,最終導致土地所有權的轉移。作為集體土地的所有者,農民集體不僅不能自主行動促成土地所有權的轉移,而且在法律上也沒有對於征地的合理性提出異議的權利。因而可以說,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事實上是在法律上規定了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與城市土地的國家所有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從而導致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內在的不完整性。這正是導致征地過程中一系列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