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黨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1、從盟組織內部看,後備幹部隊伍建設機制有必要進一步探索。一是源少。合適的發展對象偏少、盟員年齡結構老化,近40%為退休人員,由此導致了後備幹部選拔範圍狹窄、來源不廣的問題。二是培養還未形成長效機制。對後備幹部的選拔和培養、鍛鍊、使用,更多的是臨時性、隨機性,尚未形成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表冊檔案的建立,組織的有意培養,有針對性的鍛鍊,恰到好處的使用,對後備幹部人選如何進行全面考察,都還有待研究。

2、從盟的思想建設看,參政議政意識有待增強。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盟成員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成員大量增加,成員以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民盟“後備幹部”多為單位領導或業務骨幹,工作繁忙,處理本職工作與參政議政的矛盾的能力有待提高。即使有熱心,有強烈參政議政的意識,也會因為知識、能力和時間的局限,無法提出有針對性、有高度、有深度的意見和建議。參政議政的素質有待提升。

3、盟組織與基層所在單位、上級黨委及組織、人事和統戰部門的聯繫與溝通還不夠。有計畫地安排後備幹部參加本級組織的重大參政議政工作和活動,安排他們發言、發表文章,提高和擴大他們在盟內的公認度、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創造條件,鼓勵符合條件的後備幹部參加中共黨委和政府組織的公開選拔領導幹部的活動,做得不夠,後備幹部主要靠自生自長。主要的原因是,盟專職幹部力量不足,主委、委員、支部主委多為領導或骨幹,在盟內職務是兼職,難有精力與“他人”、“他部門”特別是基層所在單位溝通。

四、思考建議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把參政黨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工作抓緊抓實,這也是每一個參政黨長期面臨的問題。經過近一段的調研,我們認為:參政黨後備幹部隊伍建設應在思想認識、創新機制、規範管理、最佳化結構、保障落實五個方面繼續下功夫。

1、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加強參政黨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民主黨派後備幹部隊伍建設意義重大,它關係到我國各個民主黨派未來發展的基礎,關係到我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長期存在和健康發展,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格局的順利推進,是個帶有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政治任務。當前,民主黨派正處於整體性政治交接的重要時期,能否保證民主黨派老一輩領導人的政治立場、優秀品質和優良傳統在新一代領導人身上延續和發展,保證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關鍵在於能否不斷地培養和造就一支又一支素質高、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後備幹部隊伍,以滿足一屆又一屆領導班子建設需要。要著眼於民主黨派的新老交替和幹部隊伍的長遠建設,建立健全民主黨派後備幹部隊伍的長效機制,培養一批政治素質好、代表性強、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數量充足、充分體現本黨派特色的後備幹部,為多黨合作的長期發展和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奠定紮實的基礎。努力實現xx同志所希望的“使執政黨建設與參政黨建設相互促進,更好地統一於多黨合作、共創偉業的歷史進程中”。

2、創新機制,推進參政黨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