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

另一位六十幾歲的老教授說“這裡夏天也好,那么多樹、草,夏天呀一點都不熱。”他還說他家裡基本上是維持了40幾年前搬入時的樣貌,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另外,我也注意到老教授的另一番話,他說他喜歡這裡,也因為家裡老人喜歡靜,這裡相對人口密度小,有更多“私人空間”。

還遇見一位白髮滿頭的老人,據說在燕南園住了50年,她本人的行行止止,也像這園子一樣平和、寧靜,不知是她受了這園的影響,抑或是她及像她一樣的人影響著這園子的風格。

似乎靜園這種供人們休憩的草坪是每個大學裡必不可少的,所以這個聽說原是蘋果園的地方就變成了靜園草坪。草地是特意選種的幾種,不大需要人工維護,也是相對耐踐踏的草種,只是不知道選擇萱草是為了什麼,視覺效果不錯,只是好像一個隔離帶,讓人接近不得,既然供人踩踏、玩樂於其上,何必設這樣的隔離?靜園是“寬容的”,容許很多野草的生長,這樣的草坪在我看來是生動的,令人在心理上願意接近的。靜園草坪上零散的安插了幾棵玉蘭、海棠、松樹……,捨棄曾經的蘋果樹林,大概是匠心所至,要造出些浪漫吧,只是感覺上稍有些做作。

靜園草坪上的萱草

在古建築頗多的校西側,環境也整治的不錯,常能看見樹上鳥巢累疊,只是鳥對建築物而言,雖說能營造更加生態化的環境;也有一害,鳥的糞便等物對建築物的腐蝕也不容忽視,尤其古建築的維護就更加不易了。這種矛盾,卻不知如何解決。

蔚秀園、暢春園都是北大教職工的住宅區,兩園中都有湖,也就由湖擴散出了花園式的休息場所,但這裡因住房需求就多是樓房了,人口密度也比較大。一位57年就住到蔚秀園的老人略帶玩笑的說:“這裡的環境若是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髒、亂、差。”儘管小區管理不到導致了“髒亂差”,但這位老人仍表示不願搬走,畢竟有山有水,人們對於“山水”的需求,可見一斑。蔚秀園有一中心花園,其中包括一個“康樂園”,有各式的健身器材、娛樂設施,是附近居民的健身去處。讓人欣慰的是適於兒童玩耍的設施周圍地面都換成了軟氈,雖然在一眾水泥地面中略顯突兀,也算是一大改進了。

挨著暢春園是暢春園文體公園,地方不大,主要的設施是健身設施,分兒童娛樂區,殘疾人康樂區和老年健身區,甚至把卵石半嵌入地面而成的足底按摩區,吸引很多人在那裡活動。公園裡主體部分是一土坡,上面草皮也不用很整的草坪,任雜草生長,只是樹比較少。

途中經過萬泉河,見到河道中唯余污濁泥水,這得歸咎於河岸修成了與周邊自然環境完全割裂的形式,少了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河流的自我恢復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大量污水排入的情況下,河流水質變壞,逐漸導致乾涸。這種河道設計在規劃中是極不可取的。同樣的是頤和園外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98年以前,是自然覆岸,現在都已修成了石砌河岸,它有無萬泉河的後果尚不可知,但河邊的釣魚人卻表示在這樣的河岸釣魚還是有些不方便,不舒服。這大概或多或少反映了人們的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