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

海淀展覽館前面有很大一片草坪,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片草地,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維護。而若要給這樣一塊地植上綠色,似乎大可以採用耐性好的普通樹種來種植,而草地上僅有的幾棵樹居然還包括杜仲,可笑的是為防止杜仲的樹皮被颳去,每棵樹的下半部分都要用鐵絲網圍住,很是影響外觀。不知為什麼要種杜仲這不大常見的樹種,反倒添了麻煩。

走過六郎莊時,幾乎沒有人有心情細細觀察,大都匆匆而行,似乎想要快些走出這逼仄、骯髒、雜亂的地方。這附近曾是有名的京西稻區,但建設部門竟因農業耗水多,而將稻田一律清除,這樣一來,留下的是今天看到的塵土飛揚、髒亂落後。

現在又在大動干戈的建設綠化隔離帶,不知道具體的恢復植被的方法,但實際上依靠自然地從這種惡劣環境中長起來的野草來恢復植被,就已經能達到綠化的生態要求。又想到在頤和園的西堤行走所見。傍堤有一片濕地,聽老師說長的是茭白和蘆葦,這種濱水生長的植物除了美觀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淨化作用。曾見到向昆明湖中排放污水的管道,這些植物無疑能幫助提高水體的自我恢復能力。不停的削減濕地面積,卻又不得不利用人力來清理淨化湖水,真是捨本逐末。

昆明湖西堤邊的濕地

昆明湖好像在修整,圍攔之後,西側只剩極少水。意外見在那邊淺淺的並不清澈的小水灣邊也有孩子們玩耍。人們需要的不僅是可觀湖光山色的昆明湖,也需要可以讓小孩子們摸魚嬉戲,而父母可以放心任之的淺流。

萬壽山是自然成山,現在看,山路兩側的山坡,一側為了減少水土流失已經種了人工草坪,另一側雖然還保持自然風貌,改種人工草坪據說也在計畫之中。然而事實是,人工草坪不僅比不上古時候修成的魚鱗狀坡面保持水土功能強,還能導致一連串的環境問題,比如草皮層與地面之間的積水最終導致滑坡;徑流量加大稀釋土壤鹼性,影響喜鹼性土壤的側柏的生長……有些可能是多年後才能顯現的問題,這樣不考慮或者根本看不到長遠利益的做法,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進一步思考:

以上是整個實習過程所想,回頭看看,大多數是從“人”的角度來想問題,因此就想就人們對於生活環境的需求這個方面來談談這次實習之後的思考。這裡討論基本上是針對城市人群居住區。

首先,我們再來看看上述“實習明細”中提到的一些具體情境。

燕南園的建築風格純樸而沒有浮華之感,給人美的感受與歸屬感。由於人口密度小,少有人往來其中,環境幽靜,舒適。前面也已經提到,園中的動、植物眾多,能讓居於其中的人們不出家門就感受到自然的氣息。這些優越之處是在園中住戶的話中得到體現的,這裡的自然環境是他們喜歡住在這裡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看燕南園中的問題,其一是缺少交流空間。園中幾乎沒有便於人們交流的公共休息場所,這自然減少了人們的交流,換句話說,人們交流的需求在園中得不到滿足。園中的建築太強調獨立性了,而有些忽略園子的整體性。或許這與園中住戶的身份等狀況有關,但交流是人的本性,特定的人群可能交流比較少,作為住宅區設計,卻不應該忽視交流空間。而園中與周邊似乎更是缺少交流,主要是指精神交流,燕南園的外牆似乎是個絕對的隔離。在未來,這種空間隔離是不可取的,人的交往圈子被牆限制,無形中縮校但是,靠近北大“繁華”處,為了維持一分寧靜,似乎也別無他法。作為校園中的一部分,燕南園也不能完全體現居住區的各種獨立功能,它應該融入這個校園的大環境,從這一點說,牆的隔斷也似乎太過突兀、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