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周村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大膽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

1.創立了一種新的企業制度

周村在實踐中吸取了公有制積累共有、按勞分配、共謀福利的基本原則,又利用股份制產權明晰、開放聯合、聚合規模、風險共擔的特點和優點,創立了一種新的企業制度——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徵:(1)在產權主體方面,使農村集體企業產權主體從模糊轉為清晰,勞動主體與資產主體相同,增強了職工主人翁地位,維護了集體經濟的完整性,保護了農民的共同利益。(2)在發展動力方面,使集體企業的外部行政強制機制轉化為內部的利益激勵機制,激勵企業、職工的積累動機和不斷追求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3)在企業運行方面,改變單一的行政監督管理機制,轉化為以市場為取向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有利於企業行為的合理化。(4)在企業投資方面,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於實現資本股權與要素股權配置的市場化。(5)在分配製度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公有制按勞分配的核心,又引入按股分配,形成雙重分配製度,有利於實現勞動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總之,周村對傳統合作制進行改革和揚棄,在繼承中創新,形成了與傳統合作制從內容到形式都又根本區別的股份合作制組織形式,為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模式。

2.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按照我國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集體企業的產權關係從理論上來說是比較明確的,但在現實中卻是模糊的。許多鄉鎮企業雖名為集體所有,卻實為鄉、村行政組織的附屬物,甚至有些企業在“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前提下,實際上逐漸變成了“裙帶化”、“家族式”的私有企業了。這種模糊的產權關係,一方面造成政企不分,鄉鎮行政組織和幹部可以對集體企業的資產任意支配和侵占,致使企業沒有自主權;另一方面造成集體資產所有者缺失,沒有人對其保值增值負責。通過改革實驗,把企業變為集體、社團法人和個人多元化的、按股份共有企業,從而實現了企業集體所有的產權歸勞動者共有。這就從企業制度上解決了那種公有制總體上有人負責,但實際上無人具體負責的弊端。它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維護、鞏固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那種認為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個人,會削弱公有制經濟的疑慮是不必要的。周村鄉鎮集體企業迅速發展的事實充分說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不僅沒有影響和削弱集體經濟,反而促進了全區鄉鎮集體企業的大發展。

3.拓寬了融資渠道

鄉鎮企業一般依靠貸款融資,導致企業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同時還會延長生產周期,不能按期形成生產能力。通過法人參股,社會和企業職工入股的辦法,能夠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種生產要素集中於一個經濟實體中,使之儘快形成生產能力。股份合作制突破了城鄉、地區、行業和所有制之間的界限,對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全方位大跨度的聯合,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

4.取得了經濟發展的顯著成績

產權制度的成功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企業管理,促進了企業發展,從而推動了全區經濟的迅速發展。XX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萬元;地方國內生產總值達6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五年間年均增長12.6%;財政收入完成1.8億元,年均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增長3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億元,增長13%;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52.3億元和43.5億元,比1997年增加25.6億元和17.2億元。XX年末,全區共有工業企業3171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0.7億元,比1998年增加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6%,平均每年增長9.27%。XX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2.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實現利潤3億元,利稅5.0億元。全區工業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化工、冶金機械、新型建材、電子電器和輕工家具為主的六大行業,湧現處宏信化工、維爾集團、雄鷹巾被、恆星造紙機械、多星電器等名牌企業。XX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億元,增加值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6元。形成了周北蔬菜、林木經濟作物帶、周南菌果雜糧作物帶,中間苗木、花卉經濟帶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了紡織大世界、沙發、沙發材料、不鏽鋼、機車、小商品等一大批大型專業市場,以及精品商廈、金橋商廈、金谷大廈等一批現代化商業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