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東橋鎮村後村原位於東橋鎮北部偏僻山區,距福州近100公里、距縣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戶726人,黨員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財不僅零收入還負債較多,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典型的山區貧困村。XX年起該村遭受地質災害後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建新村。由於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無村部辦公、村道泥濘、村民看不上電視、水電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衛生局下派駐村幹部黃犖到該村掛職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村黨支部班子也得到調整最佳化。新班子講團結、講奉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致力發展,短短几年村路、閉路電視、自來水、電網、體育健身場所一應具全,很快扭轉了該村落後的面貌,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書記王三運在該村調研後提出,該村黨支部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值得借鑑、推廣。之後不久,閩清縣委在全縣開展了“學村後、強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推廣村後村的先進經驗,推進“核心工程”建設,並以此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挑“海西”大梁,樹閩清形象。

XX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該村先後被評為市級衛生村、縣綜治先進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辦推薦為市級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著眼長遠,編制發展規劃。村兩委堅持發展為大、規劃先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研究制訂了《村後村三年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今後三年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特別是根據規劃內容,找準了符合村情實際的發展經濟路子,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長。大力完善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的人際關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村民安居樂業。

2、突出核心,建設堅強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後村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在班子建設、制度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一些年富力強、有經濟頭腦、民眾威望高,有強烈事業心和開放意識的黨員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二是帶好黨員幹部隊伍。加強村幹部和黨員的教育培養,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村幹部,使黨員幹部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經濟的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成為發展生產的技術員、帶頭人。三是樹立良好形象。黨支部辦事公道正派,勤勉有為,黨組織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斷增強,民眾對黨支部十分擁護。

3、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經濟。村後村兩委一班人把黨交給的責任擔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掛在心頭,帶領民眾拔窮根、闖富路。針對村集體無收入、民眾貧困、村民脫貧致富願望強烈的實際,村兩委與村民共同探討致富之路,併到鎮裡、縣裡、市里跑市場、跑項目、跑資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兩委決定依託鎮裡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種植協會,由黨員大戶帶頭興辦種植基地,採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方式,引領民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建起了黨員食用菌栽培示範基地,由黨支部牽頭,派村幹部到縣、鎮學習技術,動員5名黨員帶頭示範,發動17名民眾參與。為解決資金難題,村兩委把爭取來的經費存於農村信用社,再貸給種植農戶,而且只要求種植戶以生產收成的蘑菇等價抵還貸款。經過3個月的生產,取得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東塔牌”食用菌外銷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萬袋規模的基地實現產值60多萬元,基地純收入16多萬元,菇農每人淨收入1萬多元,村黨支部(村委會)與協會收入2萬元,實現了建國以來村財收入“零”的突破。預計今年可種植100萬袋,目前已完成50萬袋的培育規模。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子,黨支部還帶領33名黨團員到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發展高優林、果、糧生產。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村民外出應聘就業,全村80%青壯勞力實現輸出就業,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