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組織和諧研究報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所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按照和諧社會的內涵及和諧社會對基層組織的基本要求,吐峪溝鄉黨委積極探索思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在其中理出了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做了有益鋪墊。

一、*縣吐峪溝鄉農村基層組織現狀

一是農業人口和維吾爾族人口偏多。吐峪溝鄉7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擁有人口2.4萬人,其中維吾爾族人口22047人,占全鄉總人口91.8%,農業人口23810人,占總人口的99.2%;二是人均擁有耕地面積少。全鄉耕地面積41720畝,人均占有耕地1.75畝。實際上土地資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現象,如吐峪溝村,人均只有0.5畝耕地;三是主產業帶動增收空間漸窄。由於受缺水因素及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約,做為農民增收主要渠道的葡萄產業存在蕭條趨勢,加之農產品市場疲軟和農民主要發展制乾葡萄,所以增收空間漸窄,有的甚至還存在下滑趨勢;四是農村經濟新增長點發展快,並有望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如全鄉設施農業發展已達到1780餘畝,旅遊業資源開發熱潮逐步興起,都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五是二、三產業相對滯後。受農村經濟發展遲緩的影響,農民的消費水平偏低,二、三產業發展較其它鄉鎮相對滯後,全鄉搞二、三產業的農戶共203戶,僅占全鄉總戶數3·96%;六是貧困人口較多。吐峪溝鄉有自治區級貧困村3個(現合併為1個行政村),享受低保待遇的243戶,共245人,收入870元以下的646戶,2760餘人。

二、吐峪溝鄉黨委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探索與實踐

1、以基層組織建設和穩定工作為主線,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組織保證和政治保障。

基層組織建設和穩定工作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沒有堅實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沒有安定祥和的社會政治環境,構建和諧農村根本就無從談起。為此,鄉黨委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採取五項措施,抓好基層組織鞏固工作:一是加強鄉黨政班子自身建設,對班子成員合理分工,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集體智慧,集體研究,集思廣益、集體決定,同時,從強化幹部宗旨意識和提高鄉黨政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及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角度入手,實行科級領導幹部月初制定工作計畫、月末評審制度,以推進各項工作和各項制度的落實力度;二是配齊配強村級班子,針對工作力量薄弱的澤日甫村、吐峪溝村、潘鹼坎村、麻增坎村四個行政村,採取調查、走訪、座談、民主評測等方式,充分尊重民眾意願為上述四個村配備了支部副書記,同時從機關選派得力骨幹分派到全鄉7個行政村擔當黨建聯繫員,使行政村工作力量得到加強,各項工作迅速有了起色;三是狠抓學習制度落實,通過學習武裝鄉村幹部頭腦,提高鄉村幹部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四是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作用,通過農民黨員挖掘和總結民智民力,把農民民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推動基層組織決策上台階、上水平;五是轉變幹部作用,要求鄉村幹部主動深入基層,了解掌握民眾關心的熱難點問題。今年以來,共為民眾解決熱難點問題31件,辦好事辦實事17件。

同時,鄉黨委還以平安建設為契機,層層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繼續鞏固“十戶一聯”群防群治體系,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並有效發揮宗教人士這一特殊社會平台的作用,利用宗教人士向民眾宣傳移風易俗及科學技術等,努力營創安定祥和的社會政治環境。

2、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中心,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經濟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吐峪溝鄉黨委在結合鄉情實際的基礎上,著力構建“三大基地”,利用基地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萬畝西甜瓜早熟基地。根據全鄉水資源匱乏的實際,樹“軍彩基地”為龍頭,實施“龍頭帶基地、基地帶書記、書記帶黨員、黨員帶農戶”工程。目前,全鄉設施農業發展面積已達1780畝,農民上交設施農業發展保證金已達32萬元;二是打造文化旅遊基地。以吐峪溝大峽谷旅遊開發為契機,結合麻扎村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積極引導、鼓勵周邊民眾參與旅遊業開發及發展飲食服務行業,並兩次組織農民赴喀什、和田等地觀摩學習經驗。目前,在大峽谷景區周邊已建成農家坊民情風情游1家,經營民族特色餐飲20餘家;三是建設節水農業發展基地。按照縣委、政府出台的優惠政策,大力宣傳推廣低壓管道及膜下滴灌節水措施,僅XX年以來,全鄉完成低壓管道鋪設31公里,膜下滴灌745畝。此外,鄉黨委還成立科技推廣普及隊伍,定期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或現場實踐培訓。同時,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主渠道,開展了3期農民工崗前就業培訓班,培訓農民工131人,並大力協調本地種植大戶使用本鄉剩餘勞動力。今年以來,已外輸內轉勞動力29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