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組織和諧研究報告

3、以“三級聯創”為總抓手,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機制保障。

鄉黨委把“三級聯創”做為農村工作的總抓手,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幹部定期教育培訓制度》及《後備幹部的培養力度》、《發展黨員工作制度》。近三年來,舉辦黨員幹部培訓班15期,培訓黨員幹部790人次,並實施“雙培”工程,三年來共培養鄉村兩級後備幹部47人,發展黨員128人,結合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探索農村黨員發揮作用的平台,建立了《農村黨員設崗定責管理辦法》等系列發揮農村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著力把黨員幹部建設成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力軍,以此不斷推動“三級聯創”工作深入開展。同時,建立健全了《吐峪溝鄉行政村民主管理制度》、《村民“一事一議”制度》、《“民主日”活動制度》等農村基層組織民主管理機制,要求行政村“兩委”班子認真做好村務財務公開,對村級組織實行規範化管理,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對村級重大事務進行民主決策,並取得了實際效果。

4、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設為契機,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鋪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基礎。

抗震安居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為了維護好農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完成好縣委分配的抗震安居建設任務,鄉黨委一方面多方協調,為建房農民解決資金及建房材料上的困難,一方面組織農村黨員義務幫扶建房農戶,解決建房農民用工難和資金短缺的問題。同時,鄉黨委還結合抗震安居工程建設,大力整治髒亂差的農村環境。僅今年以來,完成了8個村民小組的人畜安全飲水工程改造,修建鄉村道路31公里,在村組周圍植樹1131畝,並且完成了吐峪溝村建房新址的整體規劃和道路建設,使建房新址初顯新農村風貌。

5、以化解矛盾為著力點,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打牢民眾基礎。

吐峪溝鄉民眾上訪曾經十分頻繁,黨群幹群關係一度極為緊張,為了轉化黨群幹群關係,轉變民眾傳統落後的思想觀念,鄉黨委主要採取以下做法:一是鄉黨政領導幹部主動到基層調查矛盾和了解民眾的熱難點問題,並竭力解決。如協調石油公司在蘇巴什村建立加油站,解決了蘇巴什村民加油難的問題,化解了吐峪溝村油地索賠糾紛等,僅今年以來,鄉黨政班子通過主動深入基層了解並解決民眾熱難點問題27件;二是加強信訪接待工作,如解決了遺留長達七年之久的潘鹼坎村村民薛培吉的借款問題;三是認真解決貧困民眾的生活窘迫問題,一方面是在重大節日前解決困難民眾的過節難問題,一方面是動員機關、站所、教師及廣大黨員對貧困戶進行捐助或給予智力上的扶持;四是加大對農民民眾的宣傳教育力度,如開辦農民工崗前就業培訓班,組織有致富意識的部分農民外出觀摩學習經驗、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宣傳單,並開展農民培訓班。20*年至今,共培訓農民5710人次,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民眾觀念的轉變和思想的解放。

三、影響基層黨組織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

1、三種資源的缺乏

首當其衝的是水資源的極度匱乏,成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最明顯的制約瓶頸。吐峪溝鄉地下水位下降十分明顯,突出表現在吐峪溝鄉下遊行政村。據測算,地下水位以每年7---12米的速度下降,局部地帶甚至達15米以上。由於地下水位下降迅猛,部分村組幾乎連年打井和更新,不僅造成農民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農民負擔的增多,更嚴重的是隨著新井不斷多,水量卻越來越少。因此,吐峪溝下遊行政村尤其是潘鹼坎村瀕臨著水資源斷絕的實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計問題,更給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帶來了直接阻力。

其次是農村人才資源的短缺。由於吐峪溝鄉生活和工作條件相對較差,幹部多不安心在鄉工作,退伍軍人及大中專畢業生也不願意回鄉,紛紛奔向城市擇業。據統計,全鄉每年至少有40名以上大中專畢業生,但截止目前,留在農村的大中專畢業生及退伍軍人僅有39名,而且有的已娶妻生子,習慣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生活,失去了理想信念。同時本地一些稍有致富技能的人也選擇外出務工創收。由於農村留不住人才,選人用人大多屬於“瘸子裡選將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無奈。

第三是土地資源的缺乏。土地是農民的生命線,但吐峪溝鄉人均只有1.75畝耕地,在吐峪溝村人均只有0.5畝耕地,在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含量較低的情況下,人均占有耕地少直接影響著農牧民的收入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