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組織和諧研究報告

2、教育管理不善因素

一是基層黨組織不重視教育培訓工作,教育形式單一乏味,激不起幹部民眾學習的熱情,造成幹部黨員民眾的整體素質一直處於“原地踏步走”的狀態;二是制度建設不完善,如《幹部工作責任追究制度》、《推薦幹部、黨員責任追究制度》《幹部工作激勵制度》等制度不健全,而現有的一些制度也落實不力,如《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創建工作督查制度》等系列制度,造成農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作風不實,農村基礎性工作不牢固;三是選人用人不當。把一些作風飄浮、工作能力不強的幹部選拔任用到重要崗位,不僅影響到其他幹部的積極主動性,也影響到黨的民眾基礎,引起黨群幹群關係的惡化。

3、經濟發展緩慢的因素。

由於吐峪溝鄉農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一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雖然迫在眉睫也無力開展,造成黨組織在民眾中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強。同時,農村經濟發展的緩慢也造成農牧民消費水平偏低,使農村市場缺乏活力,二三產業發展滯後,鄉鎮企業先天不足,造成農牧民增收渠道單一,一部分農牧民民眾只好瞄準外出務工養家餬口。

4、主觀因素。

一是一些幹部自身素質不高,對自身的要求不嚴,不願意在工作上花費時間和精力,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任你如何加壓使力都始終保持巍然不動,導致基層黨組織的安排部署落實不力;二是農牧民思想觀念的保守,導致基層黨組織推行新思路、新技術面臨諸多困難,有少數民眾甚至認為基層黨組織的新思路和推廣的新技術是多此一舉、無故找茬,是給農民添亂添累,所以故意與基層黨組織“對著幹”;三是基層黨組織距構建和諧社會條件有些先天不足,如部分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不高、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模糊、領導農村發展經濟的能力不強等等,都制約著基層黨組織構建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

四、提高基層黨組織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對策及建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從另一方面來說,基層黨組織是黨與民眾、政策與實踐之間最重要的橋樑和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鬥堡壘和源頭活水,只是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才能推動農村和諧社會的不斷實現。對此,我們認為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構建能力。

(一)提高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能力。

1、加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建設。

一要最佳化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結構。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和幹部“四化”方針,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風上過得硬,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選拔到基層領導崗位,尤其是要選準配強黨政“一把手”和村“兩委”負責人。在班子配備時要注意從全局出發,合理搭配,突出改善領導班子整體結構,特別要注意增強懂經濟和有駕馭經濟能力的班子成員,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能的效果,不斷增強班子的整體功能。同時,對於工作業績平平、宗旨意識淡泊、民眾反映差的幹部要堅決調整;二要以堅持不懈的學習為手段,夯實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的理論文化基礎,切實解決一部分基層領導幹部安於現狀、視野狹窄和本領恐慌的問題,培育基層領導幹部開放寬廣的世界眼光,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增強執政求進的意識和能力;三要以貫徹民主集中制為核心,建設團結協作、和諧有力的領導班子。在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完善黨組織決策機制,健全決策前、決策中、決策後的溝通協調和成效反饋機制,營創民主、友好、競爭、融洽的幹事氛圍,並在此氛圍中把領導幹部個人的能力整合為領導班子的整體合力,增強班子的整體功能,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在行政村則要理順“兩委”關係,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地位,建立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

2、加強基層黨組織黨員隊伍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僅靠基層幹部是很難承擔構建和諧農村的重擔,只有把基層黨員的的優勢利用起來,與基層幹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為和諧社會提供不竭動力:一要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強化對黨員的教育培訓。要改進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黨員進行分類分層教育,通過遠程教育、黨校培訓、實地學習等多種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前瞻性,使教育工作充滿鮮明的時代氣息,使基層廣大黨員在教育培訓中成長為實用人才、致富能手,成為自覺自覺踐行“三個代表”的典範;三要健全黨內生活制度,並充分利用基層黨員在思想上、感情上貼近民眾的優勢,激活黨員發揮作用的工作機制和考評機制。同時,基層黨組織要對黨員政治上給予關懷、物質上給予扶持、生活上給予關心,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堅定為民眾服務的信心,也帶動和影響更多的先進分子向黨組織靠攏,使基層黨員隊伍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