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若干問題調研報告

一、xx市糧食生產的歷史比較

xx市是xx糧食主產區,全市12個縣(市、區)有9個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生產是xx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的內容。

xx市耕地面積

xx市耕地面積1985年為252.46萬畝,1994年為245.37萬畝,減少7.09萬畝,年均減少0.788萬畝。1995年、1996年兩年土地普查分別為272.37萬畝和278.32萬畝,分別比1994年多27.0萬畝和32.95萬畝。XX年為245.98萬畝,比1996年減少32.34萬畝,平均每年減少3.59萬畝,耕地減少速度顯著加快。如扣減1996年耕地普查面積比1994年增加的32.95萬畝,XX年耕地面積為213.03萬畝,比1985年減少39.43萬畝,減幅15.62%。

xx市糧食播種面積

1985年XX年,xx市糧食播種面積22年年均379.06萬畝,最多為1998年的413.48萬畝,比年均面積增34.42萬畝,增幅11.20%;最少為XX年的342.11萬畝,比年均面積減36.95萬畝,減幅9.95%;最高年與最低年比較,相差71.37萬畝,差幅20.83%。

水稻播種面積。1985年至XX年,xx市水稻播種面積22年年均305.38萬畝,最多為1990年的353.70萬畝,比年均面積多48.32萬畝,增幅15.82%;最少為XX年的283.77萬畝,比年均面積少66.61萬畝,減幅21.81%;最高年與最低年比較相差114.93萬畝,差幅48.55%。

xx市糧食總產

1985年至XX年,xx市糧食總產22年年均126.94萬噸,最高為1999年的144.1萬噸,比年均總產多17.16萬噸,增幅11.90%;最低為1986年的107.58萬噸,比年均總產少19.36萬噸,減幅15.25%;最高年與最低年差距36.52萬噸,差幅33.94%。XX年比1985年增20.19萬噸,增幅18.42%。

水稻總產。根據xx市統計年鑑,1985年至XX年,xx市水稻總產22年年均113.88萬噸,最高為1999年的125.22萬噸,比年均總產多11.34萬噸,增幅9.95%;最低為XX年的100.36萬噸,比年均總產少13.52萬噸,減幅11.87%;最高年與最低年相差24.86萬噸,差幅24.77%。XX年比1985增0.51萬噸,增幅0.48%。

根據我們調研情況,由於農戶經營規模小和市、縣、鄉主要負責人的政績觀影響,統計數字失真幅度較大。以XX年為例,早稻播種面積統計數字為40.0萬畝,而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幹部估計實際面積不會超過20.0萬畝。各種旱雜糧播種面積,統計數字為102.86萬畝,實際面積估計不會超過60.0萬畝。由於相當多的山壠田拋荒,中稻實際播種面積與統計面積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糧食播種面積是糧食總產的基礎,如果扣除虛報面積,XX年的糧食總產和稻穀總產均比1985年有較大幅度地下降。

XX年早稻情況和晚稻播種情況

根據xx市信息站收集各縣統計,XX年水稻播種244.22萬畝,其中雙早40.01萬畝(平均畝產404公斤),中晚稻175.13萬畝,雙晚39.08萬畝,播種旱糧107.22萬畝,其中馬鈐薯15.63萬畝,甘茹35.8萬畝,大豆27.39萬畝,花生12.99萬畝,玉米15.41萬畝。據調查後推算,實際面積早稻和雙晚面積低於20.0萬畝,中晚稻面積150.0萬畝左右,旱糧面積60.0萬畝。

二、xx市糧食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情況

(一)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情況

xx市糧食生產技術的研究,主要採用引進消化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方式,從事研究的單位有xx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及各縣的縣級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現有從業人員主要集中於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製、引進與開發、推廣套用上,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究方面在xx省內尚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先後有十餘個新品種(組合)通過全國與xx省審定。繼八十年代育成汕優63、威優77之後,又育成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1273、汕優82等新組合,水稻區試單產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術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水稻塑膠軟碟育秧、水稻再生栽培、優質稻栽培技術、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稻煙菜菌最佳化栽培模式、甘薯、馬鈴薯脫毒高產栽培、花生、馬鈴薯復蓋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對提高xx市糧食單產水平和品質,作出了較大貢獻。水稻單產20年來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種旱糧單產增加10%左右,超級稻單產水平普遍達到650公斤,最高的達到9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