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若干問題調研報告

6、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成果顯著,但後繼乏力。目前我市不少從事糧食生產技術研究單位,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已是名存實亡。現有從業人員主要集中於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製、引進與開發、推廣套用上,水稻的其他增產技術及非主要糧食生產技術,由於在成果的推廣與轉化過程中科研單位與研製技術人員無法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幾乎沒有人員從事這些技術的研究,非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更新等生產技術完全採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從外地引進。目前僅存的優勢項目--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究,也因立項困難、投入經費少而逐步陷入困境。糧食增產技術的研究存在“立項難、經費少”的問題。在今年我市的科技計畫項目指南中已經沒有相應的研究計畫了。

7、技術的轉化與套用推廣工作舉步維艱。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套用,原來主要是由各級農業局等推广部門完成的,由於推廣經費緊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縣、鄉級農業推广部門已經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多數單位部門下鄉的旅差費都嚴重不足。新品種、新技術的生產示範與推廣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已較大幅度地落後於前十年,雖然我市雜交水稻育種處於全國先進行列,但受限於人力物力的不足和推廣網路的缺乏,科研成果的示範工作成效亦較差,許多科研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了。種業公司是現階段糧食生產技術推廣的重要力量,但普遍存在示範規模小、影響力弱、售後服務差等等問題,栽培技術指導工作也嚴重滯後。且由於種業公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銷售種子來獲得經濟利益,新品種的示範與推廣只是它們的宣傳促銷手段,示範推廣的費用將全部作為成本計入到銷售價格中,在種子銷售過程中轉嫁到糧食生產者—-農民的頭上,無形中又增加了糧食生產成本、降低了糧食生產利潤。

(二)糧食加工、儲存、流通、產供需方面

1、需大於供將是我市糧食供需平衡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市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外來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在短期內我市的糧食生產在總量上如未能實現大的突破情況下,需大於供將逐漸成為我市糧食供需平衡發展的趨勢,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2、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管理機制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組織結構、經營機制仍然不夠靈活,影響了企業參與市場竟爭的能力。二是企業內部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的改革仍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尚有266人需要分流,其中購銷企業217人,缺口支付職工補償金960萬元。三是糧食流通執法隊伍有員編制和經費尚未落實到位,市場監管難度較大。

3 、糧食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管理落後,發展緩慢。我市大米加工企業有近百家之多,一些個體加工廠規模極小,最大企業日處理原糧200噸。且生產設備陳舊,管理行銷手段簡單,多數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些企業分散在全市城鄉的各個地方,為居民的糧食消費帶來了便利,但也由於企業規模小而分散,造成糧油加工業發展緩慢,產品品牌效益低下,抵禦風險能力不強。同時,市場糧價的波動和資金限制,原糧儲備不足,也影響了加工業的發展。

五、保障我省糧食安全的對策與建議

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沒有糧食基礎的支撐不可能持續。糧食問題歷來受到廣泛重視,糧食安全受自然技術和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糧食安全應包括:糧食的數量安全和糧食的質量安全。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統籌當前和長遠,生產、流通和消費,根據我省情況來考慮保證糧食安全的對策和措施。我省是一個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省份,是個缺糧省份,自給能力僅占50%左右,糧食問題一直是制約xx發展的一個大問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糧食供需將是偏緊的趨勢,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