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人類生活的地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李瑞環同志曾代表我國政府在1996年11月北京第xx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上~遠矚地指出:“21世紀將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世紀”,“人類社會的進步將越來越寄希望于海洋”,“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在全球多極化發展的今天,國際社會正在大舉向海洋進軍,我國、我省乃至我縣也同樣正在積極行動,大力拓展海洋事業。省委xx書記前不久親赴舟山、寧波、台州等地考察調研海洋經濟,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海城市和發展海洋旅遊業作為我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口號。但海洋事業不應該僅僅是海洋經濟、海洋旅遊以及海洋科技,還應包括海洋意識與海洋觀念,海洋與人的相互作用,海洋人文社會機制等,亦即海洋文化。本文擬就象山海洋文化建設作些初淺探討。

一、象山海洋文化發展現狀

象山縣是海的大縣,漁業大縣,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在寧紹平原南端邊緣,三面環海,唯北面與陸地相連線。全縣陸域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中島礁面積180平方公里(共608個島嶼),海域面積5600平方公里,海岸線曲長800公里。象山總人口53萬,其中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口約8萬人。從古至今,象山人民的生產、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從目前我縣發現的塔山、姚家山、紅廟山和高塘珠門等五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出土的一些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從某種角度來看,象山文化的主流應該是海洋文化。象山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國內首創的中國開漁節每年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五屆,頗負盛名;北漁山燈塔作為南洋航線和浙江沿海船舶航行的重要標誌,為國內首屈一指;象山(石浦)海鮮隨著縣內大批民工衝出了寧波走向了杭州挺進了上海;還有中國漁村、中國水產城、松蘭山濱海旅遊渡假區、紅岩長廊、花岙石林等,這些皆于海、港、漁、岩等有關的實體和活動,或因“國”字號或因其獨特的地理風貌或因其秀美的風景在相關領域獨樹一幟,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這也正是我縣海洋文化發展的縮影。

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大陸文化、中原文化而言,它是人類與海洋有關的創造,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又稱“藍色文化”。具體來講,海船,海防,航海,有關海的風俗、神話傳說、濱海名勝、海洋科學、藝術與宗教等都是海洋文化。論象山的海洋文化,範圍寬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還是由漁文化、海商文化和海防軍事文化組成,最為重要的是漁文化。

——漁文化。凡與漁有關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均可稱為漁文化。我縣的漁文化應該說是特色文化所在,日本專家曾二度來象考察。在漁文化範疇中,首推的是媽祖文化現象。由於古時科技水平的低下,海難事故頻頻發生。先民們在尋求上天保佑外,將精神寄託于海底龍王,至宋代福建的漁民大膽想像,又隆重推出了一位名曰林默的海上救苦救難的大救星。漁民們以林默為海神,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皇帝以她為厚德之女,宋以後歷代帝王屢屢加封(封號多達四十餘個)。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娘娘宮等遍布沿海各地。我縣是除了福建、廣東以外,信奉媽祖比較集中與興盛的地方,昌國、石浦、東門、南田、曉塘、定塘、大塘、塗茨一帶歷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廟宇。據縣文物管理部門上半年實地普查得悉,媽祖廟在我縣尚有一定數量,共有6處。其中東門天后宮是寧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並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島漁民把祭祀媽祖作為一件盛事,每年農曆6月28都要舉行謝洋媽祖賽會。媽祖是漁民心中的神靈,是漁民團結的核心所在,是航海第一保護神。媽祖已成為世界海洋之神,已成為團結全世界華人和漁民的紐帶,成為中國海洋文化觀念的象徵部分,並與許多傳統記載構成獨特無比的海洋文化精神。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媽祖文化研究正在我縣興起,目前已形成一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喜愛媽祖文化的社會群體。